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革命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洪涛
发布时间:2015-05-1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等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措施,大多与国土资源工作密切相关。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越来越紧迫,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路上必须突破的障碍。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唯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才能成为现实。为此,本报特开设《美丽国土·生态文明》栏目,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践探讨如何从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改革思路、科技创新、标准设置等方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绿色矿业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污染土壤修复等领域的思考与行动。欢迎系统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关注并投稿至gtzybs@126.com。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革命!
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首个文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这场“革命”树立起了鲜明的旗帜。
之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革命而不是改良,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必然触及大大小小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科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指向
这场革命体现了科学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严重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的抉择期。
“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过去了,下一步怎么走?
《意见》恰恰是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警示”,也是对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出发点是推崇理性,以物为度,以人为本,追求对自然的严密把握,强调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绿色引导。学习和落实《意见》,首先要体现“科学精神”。
自然资源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庞大体系的基础,是否客观认识自然资源,是否尊重自然规律,是否可持续发展,无不需要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
国土资源领域首当其冲,无论是各级官员,还是科研人员,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对大自然的“同生”认识,如何建立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意识,如何坚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性”态度,都是时代新课题。
以矿产资源为例,我国虽为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但人均量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矿产资源禀赋不佳,西多东少,结构不佳,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大气与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试问,我国是否有足够的能源资源支撑“三高”发展方式?我们到底需要多少能源及资源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见》的许多立论,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约束等,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作为地质学家,笔者喜欢用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笨手段”,“白描”和“反演”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企图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再奢望一点,就是对人类“有点用处”。从这一点而言,笔者主张“生态文明建设”要下“笨功夫”,以“科学论证”为前提。
由此看来,科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指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这场革命体现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弘扬恢复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则呼吁人性解放,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从我国发展实践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困境,迫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的自然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希腊时期的宗教、神话、医学、化学等是“共生”于同一知识体系中的,从一开始人类就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交错、交相发展。马克思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表达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提供了确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哲学根据。
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需要在严谨的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取得进步;另一方面,需要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发挥出正面效应,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只有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会正向演化,达到辉煌。《意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自然回归,表达了以“人”为尺度、追求普适的“善”和“美”,体现了以“理性”为基础,重视人的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彰显了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价值的关怀,弘扬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包括对自然的态度、文化含量、人文效益,达到了科学发展的高境界。
当前,我国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矿山环境恶劣、土地荒漠、地下水污染、海岸带侵蚀、居民住房环境差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有些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打个比方,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大大体现了人的“智商”,而在此征程中恰恰忽视了与大自然共存亡的道理,“人”缺失的恰恰是“情商”!中央政治局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一指示,落脚点是“人”。
人,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目标。
优化生态建设的法治环境是当务之急
笔者还想说的是,不要低估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
“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就是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意见》的核心是以人民大众为本,努力把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红利,落实到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身上。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是,要使《意见》落地,难度很大。我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改革,都缘起于原有社会体系矛盾尖锐、各要素之间不适应和不协调。凡是触及社会阶级、阶层、群体和个人的地位或利益,改革过程往往是曲折的,有时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当前新的工业革命初现端倪、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资源禀赋差异,各国对先发展还是先保护的重大问题分歧明显,辩论此起彼伏。
当前,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部门、团体、个人依然处于观望状态,一旦触及实体,既得的利益可能丧失,潜在矛盾必然爆发。除了“润物细无声”的说服、教育,当务之急是优化法治环境。
我国提出“新四化”目标,《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意见》明确要分类落实,对东部发达地区、重点城市化地区、农业主产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生态地区,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要求保证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促进绿色低碳环保发展方式的形成,包括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产业布局以及资源环境的合理调整等,这一切都具有明确的指向。
为什么实现上述目标具有很大的难度?除了转变观念,我们的短板是法治环境滞后。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指出,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已经明确,要修订《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并具体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分级”和“梯级利用”等,具有紧迫性和针对性。
对于政府而言,落实《意见》,如同壮士断腕;对于公众而言,一定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对于企业而言,必须立下“转变方式、节能减排、一票否决”的“生死状”。
法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