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项目实施 精准理解财政改革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严兴华
发布时间:2015-05-13
财政资金是公益性项目的“衣食父母”,预算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保障,财政改革决定项目的方向,财政政策价值取向决定项目取向、左右项目上下,精准理解财政改革,才能呵护项目的实施。
坚持公益原则,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中国地调局定位为公益单位, 具有法定职能,“护好自己的院”,这是法定职责,也是财政拨款的依据。地质工作明确划分公益性和商业性,公共财政只投向公益性的地质工作,从财政改革的方向和财政保障来说,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财政改革举措表明,公共财政的用途越来越清晰,界限越来越分明,只有公益性地质工作才提供财政资金,坚定不移坚持公益性定位,这是地调局生存的依据,指明了出路和方向。能力建设是关键,具备履职的能力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公益性单位的性质决定公益性工作是自己做,不是代理关系、不能转让权利义务,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吃“软饭”,只有做大做强,人才一流、科技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成果一流、服务一流的地质队伍,才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国家队”,才算得上是核心队伍,才配得上财政的投入和支持。
坚持事权原则,找准自己的位,“种好自己的田”。人的身份很重要,单位也是如此,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地调局是中央单位,吃的是中央财政饭,当然应当干中央赋予的事,这就是事权划分,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你是你、我是我,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项目的安排不得偏离或违背事权的原则。
坚持绩效原则,切实提高成果质量。追踪问效,问题导向,需求指引,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所面临的紧迫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问题,提供有用有效而不是空洞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评审性成果,这是项目可持续实施的战略性问题,也是项目设立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绩效问责的倒逼机制,要求每个项目负责人做到心中有底:项目设立有没有用、有多大用、经不经得起质疑、经不经得起考核、经不经得起问责,根本是对得起对不起纳税人。
坚持程序原则,讲政治守规矩。财政是重大政治活动,预算程序严谨,科学规范,具有法的效率和法的强制力,项目预算安排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经过设定的程序和规定的时间申报才能获取预算。项目立项申请、项目预算申报、政府采购预算申报、绩效目标申报、项目预算调整申报、竣工验收决算、项目预算公示等都是法定程序,不能简化,不能缺失。
启动项目库的建设,做实项目库。项目库建设是项目安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财政预算改革推出的重大改革措施;是项目预算申请单元,也是实施单元,更是绩效考核单元。建设好项目库,一是有利于提升科学部署能力,9大计划50项工程的实施有赖项目支撑,只有科学部署、分解和落实项目,才能保证9大计划50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强化规范项目管理,项目库内的项目做到“来有踪、去有影”,是防范预算随意安排、压缩项目管理自由裁量空间的有效手段;三是有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氛围,对项目申报、批准立项、实施情况、资金使用、绩效考评、竣工决算等全流程的关键节点进行公示,实施“阳光监督”,是有效防范项目腐败的最好“杀毒剂”。
统筹资金,激活存量,化解风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存在资金的清理工作,激活存量资金,减少国债发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对人民负责之举,是跨年预算平衡之需,是中期财政规划之要。跟着感觉走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要有方向、有目标,项目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与财政要求相符,年度项目预算安排必须考虑结余结转资金,统筹运用各种项目资金、预算内外资金,综合平衡,与业务能力、资金消耗能力相适应,有效化解财政风险、财务风险、审计风险,切实用好财政资金,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为此,需要我们精准理解财政改革,在中央事权内安排公益性工作,走好程序,取得实效,使用好资金,为9大计划50项工程搭好平台,精心呵护项目实施,服务五大需求,建设一流队伍,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共圆伟大中国梦。
(地调局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