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完成定结县陈塘镇那当村危岩体应急排查

来源:地科院力学所 作者:姚鑫 发布时间:2015-05-12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力的定结县陈塘镇地震地质灾害评估组,5月4日从定结县出发,行程150千米,从海拔5300 米的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到达南麓海拔约2300 米的陈塘镇,快速排查了沿途的那当河流域的地质灾害。5月5日,工作组在当地夏尔巴群众的协助下克服地形陡峻、丛林茂密和崩塌危险,对陈塘镇那当村大型危岩体等5处斜坡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那当村特大型危岩体在“4.25”尼泊尔地震前未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地震触发了崩塌落石约几百方,损毁下方林木,岩体突出明显大理石威胁着下方分布着36户居民和商户,当地政府高度关注,为此工作组进行了重点调查。

  调查表明,陈塘镇那当村特大危岩体是硬质岩体古滑坡的高陡滑床后壁残留的突出岩体。古滑坡位于那当河右岸,基岩为坚硬的中薄层黑云母片麻岩,岩体产状270°∠5°,反向坡,滑坡坡长约420米,宽230米,顶趾高差约310米,坡向和主滑方向均为100°;滑床后壁呈圈椅状,高差约160米,坡度约60°;滑体呈扇状堆积,坡度27°,120万立方米,其上生高超过15米的茂密乔木。

  那当危岩体由2块组成,位于滑床北侧部位,坡脚垂高分别为310米(以下简称1号危岩)和260米(以下简称2号危岩)。危岩体所在基岩区发育4组节理,分别为180°∠84°、116°∠85°、45°∠70°、74°∠32°。其中74°∠32°和180°∠84°两组节理控制着危岩体的发育。
    
  1号危岩体呈不规则菱形体,长约40米、宽50米、高60米,量约6万立方米,未来主崩塌方向基本与坡向一致,即近东向,危岩体后缘与基岩间见近垂直和顺坡向垂直深大裂隙和碎裂岩带,走向近南北,部分区段形成宽大的“洞隙”。1号危岩北侧 “洞隙”顺坡倾向,断续长度50米,宽1.7米,深可见约20米,洞内夹杂大量块石,直径1~5米,人可入洞约10米深,岩壁和块石生苔藓,个别块石断面新鲜。1号危岩体南侧裂隙碎裂带宽约10米,有8块直径5~8米的菱形块石组成,中间夹杂约1米宽贯通高约60米的“洞隙”。根据危岩体与周边基岩和植被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在本次地震中只在宽大裂隙中发生了少量落石,未发生整体位移。

  2号危岩体在本次地震中发生少量落石,根据损毁下方树林情况,估计方量约几百立方米。根据远观和与一号危岩体对比,估计规模和发育形式与一号危岩体类似,约5~6万立方米。

  通过综合分析,陈塘镇那当村特大危岩体是硬质岩古滑坡的高陡滑床后壁残留的突出岩体,有2块组成,总方量约11万立方米,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已经与母岩形成明显的宽大分离裂隙带,其中单条最大裂隙宽可达2米,有崩落的危险。但根据岩体结构、坡度、坡向、高差、树木阻挡及居民分布综合分析,威胁对象尚未覆盖全部下方36户居民,在Ⅸ度以下地震烈度影响下不会发生整体崩落,采取群测群防、自动化裂缝监测和少部分居民的搬迁,可以保障目前威胁对象的安全,另一方面采用锚固等治理措施也可以有效固定危岩体。

  陈塘镇那当村危岩体应急调查为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综合全面的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依据。

     
危岩体全景(镜向SW)


1号危岩体北侧上方裂缝


1号危岩体北侧下方洞缝中的新鲜落石

 
1号危岩体南侧“裂洞”下部(镜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