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国地调局开展技术方法大练兵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范宏喜 发布时间:2015-04-30
  为期10天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4月18日分别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兴山项目示范基地圆满结束。研讨会提出:“新时期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办事原则,必须坚持严谨切实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技能,提升成果质量,增强服务水平。”

  为适应新常态下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高等院校学科综合优势、知识体系优势和专家人才优势,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产学研基地和项目示范基地两大资源平台,开展系统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大练兵,克服地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补充“地质调查生产化,科学研究实践化,成果评审严格化”之缺失和“短板”。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急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更高精度的调查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主要平原(盆地)重点地下水开发利用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变化,目前已有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难以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重点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组织编制完成了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5万)》和《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万)》(报批稿),并在这次野外调查和交流研讨中进一步试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为本次野外调查研讨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图件和参考书目,成群结队的年轻人背着装满记录本、地质锤、放大镜、罗盘等工具和干粮的地质包,在专家的带领下沿调查路线开展素描、测绘、填图等基础工作。


  据了解,地质灾害调查研讨交流除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外,重点就三峡库区滑坡、西南重大泥石流、乌蒙山普格幅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行了研讨,实地到三峡库区观察了9条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剖面测绘调查路线,涉及16项测量、描述、填图等内容,观摩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实验室、岩石标本和野外试验场。水文地质调查则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院承担的《香溪河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典型案例,就岩溶区、丘陵区、平原区水文地质调查特点及钻探工程与抽水试验、数据采集与图件编制等技术方法展开切磋,以班为单位先后到4个实习区域5条调查路线进行案例分析和开展咨询。研讨会以《香溪河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为示范,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夯实野外调查功底。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各省(区、市)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等单位的近300名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参加了研讨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