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海洋六号”船起航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和中国大洋第36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将首次开展大洋科考

来源:中国地调局广海局 作者:陈惠玲 刘卫红 发布时间:2015-04-29
  2015年4月28日上午10时,海洋地质专用码头,风和日丽,彩旗飘飘,中国地调局广海局“海洋六号”船从这里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深海资源和大洋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等一行,以及广海局局长温宁、干部职工和科考队员家属,专程到码头为“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员送行。

  在欢送仪式上,中国地调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广海局领导分别向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大洋36航次科考队、新闻宣传团队和青年突击队授旗。王研讲话指出,“海洋六号”船自入列以来,通过4个航次的大洋科考和2个航次的深海资源调查,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考成果,提升了社会公众认知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和大洋科考的一面旗帜。并预祝海洋六号船执行2015年科考任务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胜利凯旋。航段首席科学家刘方兰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要发扬“海洋六号”精神,全船科考队员将全身心投入航次工作中,有信心安全、高效、按计划完成这次科考任务,请祖国放心,请亲人们放心。

  今年,“海洋六号”将执行两个航次的任务,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及中国大洋第36科考航次。计划出海时间200天,由五个航段组成。这将是“海洋六号”连续5年执行大洋科考任务以来,航时最长的一次。预计11月中旬返回广州。

  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调局组织,广海局具体实施,由两个航段组成。将在太平洋开展深海稀土等资源调查,为圈定深海资源成矿远景区提供依据。航次将开展为期8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第36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具体分为三个航段。“海洋六号”船将赴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航次主要任务有3项: 一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二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调查;三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时间约120天。2014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本航次将按要求履行这一国际合同义务。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近底微地形地貌和浅地层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多金属结核拖网、多波束测量、重力测量、多道地震调查等调查。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ROV)将依托 “海洋六号”母船,首次赴西太平洋开展大洋科考。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航次总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担任。此外,各航段首席科学家分别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方兰、盛堰、邓希光担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甲类一等船船长蓝明华、孙雁鸣将分航段担任“海洋六号”船长。

  本航次,将有中国地调局、广海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所、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宇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参加。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130人。

  为宣传我国深海资源及大洋科考事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了“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特邀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跟随“海洋六号”船一起远航,全程参加深海资源和大洋科学考察航次,并及时发回相关报道。

  起航前,中国地调局及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领导登船了解备航情况,并听取了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和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刘方兰的汇报。

  最后,王研发布了起航令。“海洋六号”船徐徐离开码头,扬帆远征。
                  
  链接: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直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4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海洋六号”分别于2011-2014年执行了4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考任务和2个航次的中国地质调查深海资源调查任务。

  2.中国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签订

  2014年4月29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标志我国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富钴结壳矿区已经完成所有法律程序。合同为期15年,合同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限定在长度550公里、宽度550公里的范围内。

  富钴结壳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其钴平均含量高达0.5%-0.7%,并含有铜、钴、镍、锰和稀土等重要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3.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调查成果介绍

    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调查是我国首次综合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开展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调查。通过对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的调查,初步了解了调查区稀土资源的分布状态,证实了海洋沉积物中稀土矿属于离子型稀土矿床,与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床类似,但与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有差别;也证实了海洋沉积物的稀土矿存在可能性。

  4.“海洋六号”船:

  “海洋六号”船隶属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9年入列。是一艘配置较为完善的综合调查船,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全回转舵桨、动力定位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配有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深海水下遥控探测(深海机器人)和水文调查等世界先进设备及相应的实验室,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同时具备扩展能力,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

  5.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ROV:

  45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ROV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

  海马”号ROV经过近6年研发完成。2014年,“海马”号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4500米海区海底进行作业试验,完成17次下潜,通过了海上验收,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6.首席科学家及船长

  何高文:航次首席科学家。男,47周岁,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研究工作。现为“十二五”“富钴结壳资源评价”重大项目负责人。先后15次随我国科学考察船(“海洋四号”、“大洋一号”、“海洋六号”)赴太平洋参加科考,担任5个航次首席科学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

  刘方兰:航段首席科学家。男,48周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工作在海洋调查一线,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先后6次参加大洋科学考察,历任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3次担任航段首席科学家。

  邓希光:航段首席科学家。男,46周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博士后。先后参加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和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等8个航次大洋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两次担任航段首席科学家。

  盛堰:航段首席科学家。男,42周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工作在海洋调查一线,先后3次参加大洋科学考察,历任航次部门长,首席科学家助理,先后28航次负责我国海洋地质野外调查项目,具有丰富的海洋调查经验。

  蓝明华:“海洋六号”船长。男,37周岁。甲类一等船船长。先后随科考船“探宝号”、“海洋四号”、“海洋六号”船参加了多个科考航次的任务。2011年起,连续4年执行大洋科考任务。2013年起任海洋六号船长。

  孙雁鸣:“海洋六号”船长。男,41周岁。甲类一等船船长。先后五次随科考船“海洋四号”、“海洋六号”参加远洋科学考察。2011至2013年间,作为船长、指导船长率“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大洋第23、27、29航次任务以及中国地调局首个调查航次。


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授旗   梁建/摄


全体科考队员合影   梁建/摄



徐徐离开码头的“海洋六号”船  梁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