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地球资源 共谋和谐发展
地下水为贫水区“解渴”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福存
发布时间:2015-04-2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地下水成为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在我国一些干旱缺水区和地方病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和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让干旱缺水和“老、少、边、贫”地区群众用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组织实施的《严重缺水区和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总结出“逐步逼近式”找水方法,建立了包括遥感判译、地面调查、物探定位、快速钻探、分层止水等在内的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为缺水区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探采结合深井6100多眼、浅井213万眼,为2200万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在西南红层丘陵区,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分布广泛、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地质调查工作者们从农户居住分散、每户日需水量不大的实际出发,探索出施工“小口径浅井”分散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的新技术,以及“一户一井”或“几户一井”供水的科学、经济、实用的新模式。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四川省红层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通过5年努力,在105个县完成213万眼“小径浅井”的勘查施工与供水配套,为800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经受了2006年特大干旱和2010年以来持续干旱的考验。
在一些严重缺水地区,不仅可供饮用的地下淡水难找,而且连微咸水甚至苦咸水都难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水质改良技术,从而拓展了供水途径。中国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2011年在宁夏同心县王团镇实施的苦咸水改水工程,让原本人畜无法饮用的、原井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高达每升5克的地下水,通过改水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降至每升0.5克,改水量为每天240立方米,解决了当地约3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勘查开发技术的创新,也让地下水的利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众所周知,基岩地区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钻孔定位是否精准,是否能够钻到预期的含水层位和构造部位,直接影响勘查效果。为弥补因钻孔定位不准造成的这种影响,近年来研发的水力压裂增水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可有效改善含水层的渗透性。2011年水环地调中心在山东临朐县抗旱打井中,对安山岩和灰岩两个钻孔进行了水力压裂,出水量分别由原来的每小时3.2、8.6立方米增加到每小时6.35、13.03立方米。2012年10月,在河北顺平县开展了基岩水井压裂增水试验,压裂后经抽水试验,该井出水量增加了130%。
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后将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和革命老区,通过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查清地下水分布,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缺水问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作者系中国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