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提出
加大超大型矿床成矿轨迹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徐丛荣
发布时间:2015-04-15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提出,加大超大型矿床衍生导向及成矿轨迹预测研究。
裴荣富介绍,超大型矿床在世界上为数不多,顶峰矿和世界级特大型矿床更为稀少,并且经常地表现为单个出现。然而,超(特)大型矿床虽然数量极少、分布零星,但是它们的产出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较新矿床继承较老矿床称之为成矿继承性,较新矿床来源于较老矿床,而较老矿床又可能来源于幔或壳源,因而它们又都具有幔或壳源的亲缘性。深入研究成矿作用的继承性和亲缘性、科学地辨认矿床来龙(亲缘)和去脉(继承)是当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矿床分类是认识矿床特征的最基础研究内容。超(特)大型矿床如何分类?裴荣富认为,不能简单地沿用一般矿床的成因分类,应拓展为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以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为基础的对比分类。而按成因上的姻袭成矿关系,矿床分为衍生相矿床和变异相矿床。
衍生变异相矿床是指某一类型矿床或矿源地体(层)受再一次的地质一成矿作用,使之派生出另一类型矿床而命名。衍生矿床源于姻袭成矿或称亲缘成矿。变异相矿床是在同源成矿系统的相同成矿作用下,由于成矿堆积环境的某些差异而形成一组相似而又有一定差异的矿床,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姊妹”矿床。
裴荣富认为,深入研究超(特)大型矿床的变异相和衍生相,从而发现其“姊妹矿床”和“母子矿床”,具有扩大找矿的重要意义。这一认识观点与生物学的遗传与变异理论类似,即同一父母和兄弟之间,既有父母的遗传,也有各自变异的特点。这一理论的移植,将使我们拓宽思路,从而认识到矿床的形成不仅在纵向上有成矿“系”(母子关系),而且在横向上也存在成矿“列”(兄弟关系)的产出规律。他说,超(特)大型矿床既有纵向的按家族“系”的母子矿床分类,即成矿系列“系”的分类,也应有横向的按“列”的“兄弟矿床”分类。据此,可以认为同一矿床成矿系列因成矿堆积环境的差异,矿床的金属元素组合也随之有变异,对其变异相进行对比分类,利用其发生变异的衍生作用导向、变异轨迹追踪作为寻找变异的超(特)大型矿床成矿理论和方法,扩大寻找超(特)大矿的方向,将是一项创新的研究思路。
裴荣富表示,衍生矿床导向和成矿轨迹追踪研究是一项新的课题,不仅要研究成矿构造背景、异常矿构造场、成矿相和矿床的时空分布和相互耦合的规律,而且还要深入研究衍生、变异的姻袭成矿特征,以及结合成矿地质事件和成矿年代建立成矿计时钟,在非稳态的成矿演化轨迹中,圈定物化条件相对稳定的金属成矿相按元素、矿石、岩石和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向矿床的逼近梯度指出寻找特大型矿床的方向。
他还强调,要找寻和预测超(特)大型矿床变异相,必须重视其衍生相的成矿轨迹追踪。在探讨超(特)大矿变异相分类的研究中,除应用矿集区聚类路径和轨迹追踪研究方法为主之外,还需重视比较矿床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