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11省(区)第二代区域地质志编纂完成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李廷栋 卢民杰 耿树方 发布时间:2015-03-12

 海南、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安徽、陕西、宁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11个省(区)目前已完成第二代区域地质志及相关图件的编制工作,并且在前寒武纪地质、生物地层系统划分、古生物化石群建立等领域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上述11个省(区)的地质志及相关图件均详述了本省(区)的构造发展演化史和具体的构造单元分区。其中,海南省地质构造图中的角图《1∶1300万南海诸岛地质构造图》为中国南海九段线的边界提供了海底地质边界的科学依据,是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对我国固有领土——南海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集中展现。


研究显示,凡是地球物理场发生突变(异常)的地带也是表层重要地质特征变化的边界地区,不仅可以相互验证其准确程度,同时对于准确确定构造或岩浆分区、区域成矿带的划分也有重要作用。根据地貌(“DEM”)的变化可以判别出新构造活动的“强度”——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区,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地质灾害(包括地震)。


研究人员深化研究11个省(区)地质特征,揭示了沉积、构造、岩浆等各种地质作用与不同矿种和不同矿床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矿产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寻找新的找矿靶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地球发展演化进程,不同矿种的矿床成因和矿床类型显示了“不可逆性”的明显特征。如:条带状铁硅质类型(BIF)“鞍山式”铁矿,在我国主要产在新太古代中-后期(约2600~2500Ma),而元古代的同类型铁矿规模较小;沉积区域变质型石墨矿,主要形成在元古代;不同矿种的矽卡型矿床主要产生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期;而斑岩型矿床则主要形成在中生代及早新生代(古-新近纪);沉积磷矿主要形成在古生代,煤主要出现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