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资源环境,要“省”也要“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振国 发布时间:2015-03-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尽管雾霾成为焦点,但元宵节的烟花燃放,似乎一点也没耽误。农历正月十六,北京各区县的空气质量指数基本都在200以上,属重度污染级别。难怪微信圈里有朋友感叹:刚为茫茫苍穹而感动,接着就噼里啪啦放这么多炮,都从规范、约束自己开始吧。

  事到临头方自省。似乎只有直接危及呼吸、餐饮等安全时,资源环境才得到关注、关怀,平时则备受“冷落”。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资源环境的种种提法,一方面更加强调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另一方面则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要求,给予青山绿水更多人文关怀。

  “节约优先”不难理解,首先是指资源利用的节约集约。一者,开展建设要尽量少占地、不占好地;二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要遏制粗放浪费,降低能耗。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能省则省,决不能杀鸡取卵,否则不仅断了子孙路,甚至难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

  “休养生息”的提法,则传承了传统文明的智慧。汉朝初期,历经秦末战乱后民心思安,朝廷推出了减租减息等兴农政策,赢得了支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在享受现代化便捷、舒适生活的同时,大量优质农田遭占用损毁,山水因过度开发而满目疮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犹如人类脆弱的神经一样,日益不堪一击,需要休息,也需要养护。

  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希望并相信‘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用充满人文情怀的言辞表达对资源环境的深情,显得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与过去相比,资源环境问题在强调保护的同时,开始更加重视休养生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等工作,都体现了上述精神。

  当然,“休养生息”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调整积蓄的过程。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提出的,耕地质量建设要树立“大土地”概念,“从保护、维护和修复3个层面来稳定和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从防御性的“保护”到综合考虑“保护”、“维护”与“修复”,资源环境保护更加积极主动,潜力也会更大。

  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是粗放式发展“一条道走到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再急功近利,又要“久久为功”,坚持内涵式的集约发展,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