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我国首次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处在海洋战略的最前沿,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1∶100万海洋区调2005年完成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图幅,产生了我国第一批海洋基础性和专业性图件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6个图幅综合调查任务。 2014年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全部外业调查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后起直追
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以农耕文明闻名于世,海洋思想远没有陆地思想那么浓厚。
直到2012年,我国才正式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既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也是第一次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说。
“20世纪中叶后,发达国家先后将国家战略重心转移至海洋。”谈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海洋态度上的差距,李金发一一向记者道来:美国将海洋视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以美国为例,早在1920年,加利福尼亚州就开始对其沿海油气田进行商业开采。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将海洋开发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重点,相继开展了海上油气、海底采矿、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开发活动。1999年以来,美国先后发布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21世纪海洋蓝图》、《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等国家级规划。同时,美国还加强了海洋开发的机制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成立了由30多个海洋机构参加的海洋联盟,组建了全国海洋资源技术总公司,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用有机融合机制;加大对海洋科研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270亿美元。
走进深海
基础地质工作要先行
发展海洋经济,前提是要弄清海洋情况,包括海洋资源、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地质结构等。
李金发强调,从这一意义上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处在整个海洋战略的最前沿。“美、日、英、澳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管辖海域的1∶100万和1∶25万区调,现在正在做更大比例尺的区调工作。”
我国的情况如何呢?直到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时,我国还没有一幅完整的哪怕是小比例尺的海洋区调图。
其实,海洋基础地质工作的这一状况,早就引起了地学人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李廷栋、陈毓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就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应开始并逐年加强海洋区调工作。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时,启动了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
由于此前我国一直没有开展海洋地质工作,因而有关海洋区调的内容、规范、方法、技术、标准等均是一片空白。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组织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广泛收集发达国家海洋区调相关文献,确定调查内容。
经过充分论证,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思路日渐清晰,即借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卫星遥感等综合探测手段和方法,系统探测和研究海底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等基础情况。
在完成这些基础准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走先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大面积推进的路线。1999年和2002年,分别启动了1∶100万永署礁幅、南通幅海洋区调试点工作。
“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我们虽是后来者,但在相关标准、方法技术采用上绝不能落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直负责海洋地质工作、现为基础部主任的张海啟告诉记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使用的数据采集装备就有十几种,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的装备,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
到2005年,试点图幅顺利完成。至此,我国第一批海底地形图、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区域构造图、矿产资源图、环境地质因素图等7种基础性图件,以及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莫霍面深度图等6种专业性图件诞生了。
随后,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进入加速阶段。到去年年底,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外业工作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
系统成果
支撑蓝色国土建设发展
在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十大科技进展评比中,来自中国最权威的地学专家对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给出了以下评语:
制定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从而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最先进的单波束、多波束、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多道地震、磁力、重力等测量技术及采样技术,全面开展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16个图幅的综合调查任务,首次实现我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填补了海洋区域地质空白,系统采集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查明了海底地形、地貌、第四纪沉积、区域构造、磁力场、重力场等综合地质要素;编制了海底地形图、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区域构造图、矿产资源图、环境地质因素图等7种基础性图件,以及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莫霍面深度图等6种专业性图件,整体成果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厘清了不同海区第四纪沉积层序、沉积环境演化、3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及固体矿产分布状况;利用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技术,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一批新的海底地理实体,宣示了国家海洋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利用最新地震探测技术,发现南黄海、南海北部存在中—古生界海相沉积地层,指出了油气勘探新区域、新层位,圈定了一批油气资源远景区,引领和带动了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利用水深、地质、热流等最新调查数据,全面预测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有利赋存区,推动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工作;获取的最新综合调查资料和成果,对快速提升我国海洋地质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其成果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重大工程布局、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这一串专业的文字,李金发用实例向记者进行了说明。
渤海海峡大通道建设,是一个延续了近20年的梦想。因为渤海海峡将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分隔开来,致使直线距离只有170公里的烟台到大连,乘船需航行8小时、公路则需绕行颠簸1400公里。
“渤海海峡南北两岸最短直线距离只有106公里,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和胶东半岛的蓬莱。”李金发说,“如果能修通两地之间的大通道,那么原来的绕渤海‘C’形运输就变为‘Φ’形运输,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十省(区)一市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经此大通道,东北至山东和长三角的运距,比原来绕道缩短400~1000公里。”
这一想法虽然提出近20年,但受制于投资特别是基础地质情况不清等原因,现仍未实施。“通过调查,我们在渤海湾发现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带,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的精细调查。”李金发强调,“有了这一结果,今后渤海大通道建设时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或防治,将工程隐患消灭在建设前。”
在资源开发上,通过调查,在南黄海、南海北部等海域发现了大量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指出了油气勘探新层位,圈定了新的油气资源远景区。现在,中海油已进入相应区域开展进一步工作;同时,基本查清了海沙等固体矿产资源分布状况,提出了胶州湾外海、成上头水道外侧、舟山群岛、辽东湾、台湾海峡西侧等海沙富集区开发利用建议。
在海洋发展规划上,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依据最新的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成果,分别制定完善了相关规划内容。
“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调查命名了一批海底实体,宣示了国家主权。”李金发说,“如将南海海盆北部三座构造完整的火山口,由北往南依次为命名为玳瑁东、宪北西和管事西,目前这批命名已上报国际海底地名分委员会备案,正在履行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