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提出,地科院要努力把握新常态下地质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谋划“十三五”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推动“三大工程”,创新发展地质科技,夯实“三个平台”,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新形势,新要求,新定位
王小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能源安全、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等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地质科技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外能源资源形势来看,全球能源资源供需格局调整,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增速将放缓,但总量居高不下和结构持续优化将成为新常态,要求地质工作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增强地质工作先行能力,促进资源能源勘查突破,立足国内提高油气资源和大宗紧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从部局党组工作部署来看,部党组提出地质工作要牢牢把握地质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五个服务”;局党组提出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实施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三大战略,综合部署九大计划、50项工程、200个项目。
从地调科研工作要求来看,财政部要求明确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定位,按照实物工作量核定地质调查项目预算,今后年度科技类项目按照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进行部署。这些变化为地质科技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要调整工作思路,
不断创新科研工作方式,大力推进科研与地调融合,积极投入地质调查主战场,更好地发挥地质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地质科技工作需要适应新常态,更加紧密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加主动地加快创新发展、更加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部局工作要求,更加有力地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王小烈说,“要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以创新驱动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更加有效地支撑服务资源能源勘查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三大工程”,创新发展地质科技
王小烈表示,2015年,地科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三大工程”,夯实“三个平台”,强化“四项建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引领支撑找矿突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工程。
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及部局相关部署,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对分类改革的政策把握及统筹协调,明确单位职责定位,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借鉴中科院、农科院、林科院等单位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地科院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配套管理办法,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成果信息对外发布和宣传报道,及时向社会提供最新成果资料,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有关要求,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地壳探测工程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申报地学创新研究、深地资源勘探、重大技术设备研发、深部地下实验室等国家重大项目,努力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等资助。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重大、重点、杰青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2项计划、12项工程、40个项目,确保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大陆构造和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实验室整合资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规范部、局、院重点实验室及各类野外科研实验基地运行管理,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及数据资料的共享服务。组建地球深部探测研究中心,加强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全球变化地质研究中心等业务中心建设。
组织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梳理总结“十二五”科技成果,跟踪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开展地质科技战略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组织编制院所科技发展规划,完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有关计划、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为“十三五”地质科技工作谋好篇、布好局。在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提出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和重点攻关目标,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工程、重要科技计划前期调研论证,积极为国家和部局“十三五”规划部署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是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认真做好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力争今年院士增选实现突破。组织实施第二批“李四光学者”引聘计划,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分配办法、激励措施,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力争“万人计划”和“杰青”培养取得新进展。
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在地球科学前沿研究、资源能源勘查、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方法研发等重点领域,支持中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地调科研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集体积极申报国家、部、局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中青年科技人才梯队。选派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培训与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青年才俊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大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力度。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健全培养过程管理和导师评价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实践指导,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积极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新途径,做好研究生教育评估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相关工作,推进地科院研究生院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地质科技人才。
三是推动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工程。
全力推进院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组织京区单位优化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等建设布局。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国际岩溶中心基地建设的大力支持,尽快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国家发改委批准,落实土地划拨资金。大力推进厦门地质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完成建设用地许可、项目规划报批、地质勘察、设计招标等工作。京区、桂林、厦门3个基地建设事关地科院长远发展,地科院将全力以赴做好科研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夯实“三个平台”,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一是打造地调科研融合平台。
积极推进“8+6”和“1+6”地调与科技深度融合,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推动院属单位与大区地调中心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逐步深入,通过“8+6”和“1+6”合作,联合开展区域地质调查试点示范,创新发展地质调查理论和现代地质填图
方法,不断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在面积性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凝练科学目标,聚焦关键问题,形成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建议,集中优势科技力量,联合申报和组织实施国家五大类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地调与科研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
二是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高等院校、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油气公司、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找矿突破科技攻关、水工环调查评价、科技支撑服务、博士后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高温高压实验室,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深部找矿实验室。积极推进与新华联集团、西南能矿集团、浙江地勘局、西藏地勘局、福建地勘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科技合作,以解决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地质问题为导向,力争产学研用结合取得新成果。
三是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动并加强“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学科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重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继续推进中俄蒙哈韩五国第三阶段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开展中俄双边地学合作和野外地质考察,推进中德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推动中美在行星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推动对非地学合作。支持专家学者在国际组织中任职,加强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转化应用。
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平台作用。加强与国际地学组织的密切联系,继续做好国际地科联秘书处和司库的日常工作,加快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设。跟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发展动态,做好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换届工作。续签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有关协定。发挥中国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作用,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检查。筹备召开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2015年中美地质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