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赢得未来
——2014年地质科技工作回眸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15-01-07
发射“高分二号”卫星,“松科二井”开钻,极地科考30年后再出发……2014年,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研究继续迈向更宽广的领域。这一年,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化地质图边建设、边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为地质找矿提供了“加速引擎”;在我国三江、沱沱河、大兴安岭等重要成矿区带,地质找矿相继获得重大突破;围绕大气雾霾、气候变化种种环境问题,积极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创新,让我国的地质科技工作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2014年地质科技创新的魅力,触摸地质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脉搏。
1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研究迈向更宽广的领域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四大壮举。2014年,我国地质科学家的研究继续迈向更宽广的领域。
2014年8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这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高分二号”将与“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荒漠化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
大陆科学钻探的水平,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表现。2014年,大陆科钻8眼钻井通过验收,在金川、罗布莎、腾冲、南岭、莱阳、庐枞地区获得新认识。汶川科学钻探测井综合研究完成,为汶川地震断裂带主滑动面的确定和地震发震机理研究提供了支撑。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开钻,将实现“二井四孔、万米连续取芯”,填补完整的、连续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世界空白,为研究距今6500万年~1.4亿年间地球温室气候和环境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为基础地质服务的“金柱子”。
南海大洋钻探获多项重大新发现。首获南海形成年龄直接证据,发现南海形成过程中有多期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南海深海盆反复变化的沉积历史。首获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岩芯,首次揭示了南海形成时的动荡历史。首次完成硫化物区中深钻调查,成功取得硫化物、碳酸盐和下覆基岩。在冲绳海槽中,发现了2个“黑烟囱”、4个热液溢流区。完成5200米海底光学探测任务,首次在中太平洋地区系统开展深海沉积物取样。首获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国际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在15年合同期内,我国对矿区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2014年,我国在南极建立了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至此,我国南极科考形成“一船四站”格局,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2 新技术、新方法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信息化建设为地质找矿提供了“加速引擎”
科技的引导和支撑是地质找矿的关键,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为地学理论和找矿理论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随着“攻深找盲”成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方向,地质工作者更加深入地研究成矿理论、成矿规律,推进找矿方法和勘查新技术手段应用,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技术的创新使传统地学面貌一新。
2014年,我国攻克高灵敏度电磁传感器等一批深部矿产勘探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大功率电磁探测、分布式遥测地震探测、高精度重磁探测方面急需的技术和装备,全面突破2000米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形成从地面到地下、从结构探测到物性探测、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立体探测技术系统,为我国资源勘查走向深部提供技术支撑。TK系列取样器具在南海北部陆坡超深水海域取样作业圆满完成,这是我国超深水取样调查第一钻,标志着我国已具备海洋超深水钻探取样作业能力。我国建立盆地隐伏矿探测技术体系,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探至地下500米。
2014年,我国地质科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再造生态环境平衡并举,挖掘资源潜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节约型矿山,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高纯碳酸锂制备技术研制成功,锂回收率达97%,纯度99.99%,达到高纯级碳酸锂标准。德兴铜矿综合利用难题破解,发现重—超强磁选矿技术可有效富集铼、钴、金、银等有用金属矿物。攻关信阳超贫磁铁矿选矿技术,取得磁性铁回收率为93.37%的新突破。黏土矿物定量测试难题破解,成功研制高岭石和海泡石标准物质。吉林省扶余地区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提取油页岩油气技术,解决了当前油页岩地上干馏工艺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加速崛起。计算机软件、网络和模拟技术不断融入地学和能源开发领域,使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进入了信息时代。2014年,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化地质图边建设、边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为地质找矿提供了“加速引擎”。
这一年正式上线的有:“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首次面向全球提供中国主要陆域面积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英文版)的发布与网络服务,填补了“全球地质一张图”数据中国区域的空白;全国重要岩芯图像服务,发布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共计234个重要岩芯、10万多米图像信息及部分岩芯化学分析等数据信息;新版月球地质资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涵盖了月球以及行星地质相关成果;天地图2014版,首次发布全球海底地形晕染地图,成为我国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响亮的民族品牌。
我国建立地壳全元素探测数据库,自主研发统一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化学地球”,实现了针对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与图形管理。中国重要矿产矿山数据库建成,涉及16061个重要矿山,填补了涵盖“三率”指标的重要矿山数据服务的空白,将为矿业政策研究、矿产资源规划、矿业形势分析等提供服务支撑。
我国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为我国地壳活动性监测和地震预警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中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已广泛应用于应急测绘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实现直接经济产值近1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00多亿元,荣获世界地理空间信息杰出工程奖。
3 地质找矿成果喜人,捷报陆续传来。积极开发清洁绿色能源,引领“绿色崛起”
重点成矿区带的基础研究获得重大进展,通过典型矿床的研究和对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的总结,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问题研究,有效地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铬铁矿赋矿规律研究获新突破,首次确定豆荚状铬铁矿在岩体中主要赋存部位,为我国实现铬铁矿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发现新矿物“碲钨矿”,对于研究花岗岩型碲矿床新类型具有重大意义。对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年代学研究获最新进展,确定巴马料屯金矿床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其他卡林型金矿特征类似。聚焦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瞄准国家急缺矿种,研究建立了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新理论,为该区实现找矿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指导。
湖南境内首次发现大型斑岩型钨矿床,为全省钨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地质找矿研究获新进展,兴阿矿区新获钼金属量72万吨。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64万吨,达超大型规模。西南天山西部的乌恰县发现一处超大型金矿,共提交黄金金属量127吨,潜在经济价值400亿元以上,成为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金矿。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传捷报,青海多才玛矿区圈定铅锌矿体29条,铅锌资源量达600万吨,是三江北段成矿带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湖北宜昌磷矿北部竹园沟—下坪勘查区新发现一特大型磷块岩矿床,提交磷矿资源量4.95亿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在盘古山示范区发现新的矿化类型,预计新增三氧化钨资源量1.4万吨。山东蒙阴新发现12条金伯利岩脉,显示出原生金刚石成矿潜力。甘肃阳山金矿储量增至390吨,相当于19.5个大型金矿规模。
积极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加紧引导和开发地热、浅层低温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替代新能源,引领“绿色崛起”。
青藏高原干热岩勘探项目钻获110℃地温,这是我国首个3000米超深干热岩研究项目,具有较强的科研示范效益和科学价值。建立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识别系统,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和试开采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首次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成核机制的笼子吸附假说,提出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概念。祁连山冻土区优选出5套天然气水合物主力烃源岩,并明确盆山边界冲断带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有利地区。
4 基础研究领域,陆海两域的地质图系陆续编研完成,古生物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地质基础科学问题,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地质找矿事业更快发展。
我国首批11个省(区)地质志完成,明确了“鞍山式”铁矿找矿方向,对“江南古陆”地层年代和蓟县中元古代“标准剖面”进行了修正。《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编制完成,为矿产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编制完成1∶200万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岩石圈时空演化框架,以贺兰山—龙门山构造带为界,把中国岩石圈划分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华南古大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重新厘定了“马槽园砾岩”为年代为中元古代。这一认识,或将改写扬子北缘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也将重新厘定扬子北缘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
标准物质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我国极地生态环境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体系形成,覆盖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江源。全面完成钛铁矿、矿区带沉积物、矽线石、石英岩、土壤有机污染物、三江源土壤、多金属矿石、富含稀散元素矿石等8种标准物质的研制,将对保证我国的资源、环境、农业调查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古生物研究继续占据世界前沿,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为认识生命和地球发展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揭示地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在资源勘探开发、古环境、古气候重建和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罗平生物群研究获多项进展,发现最早的空棘鱼类卵胎生证据,首次发现完整的法拉顿混鱼龙和中三叠世伊吉虾标本;发现中三叠世幻龙觅食足迹,将为深入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证据。我国澄江动物化石群研究获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显示,奇虾被认为是寒武纪海洋中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否定了奇虾是螯肢动物祖先类群的假说。首次识别了七鳃鳗幼体和变态期幼体,提出现代七鳃鳗独特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我国鸟类起源和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最新研究发现,在整个羊膜类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黑素体形态突然变化事件,分别发生在哺乳动物和包含鸟类祖先的在内的手盗龙类恐龙类群。辽西北票四合屯发现新种鸟类化石“林氏星海鸟”,对研究中生代鸟类演化意义重大。辽宁建昌发现世界最长尾羽恐龙化石——“杨氏长羽盗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部分驰龙类具有像鸟类一样的飞行能力。
5 瞄准国际前沿,更多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应对全球变化,为中国赢得全球话语权
6月23日,在卡塔尔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西桂林、环江和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四地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获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地质科学家发挥科研优势,助力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打造世界名片的艰难之路画上了完美句号。
2014年,更多科学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获国际矿床学界最高荣誉,被授予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地科院刘敦一研究员荣获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以表彰他为地球科学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北大郑春苗获两项水文地质国际大奖——迈因策尔奖和金·哈博特奖,这是两项国际大奖设立以来唯一的华人获奖者,而且也创造了在同一年度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先例。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利用镁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添最新证据,对壳幔之间的深部碳循环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首次研究证实了碱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深部咸水层碳储五大关键技术攻克,取得了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盆地地质评价等一系列成果,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