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调查,有力支撑中国能源新战略

——访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飞飞 发布时间:2014-12-23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不仅将下一个阶段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更精密落实到了每一个环节。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必须“进一步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而要想实现“到2020年,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的目标,地质调查工作重任在肩。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空前的力度对油气、页岩气、煤层气、铀矿、干热岩等能源矿产的调查研究,正在全面铺开……

  1. 进一步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大使命

  “当前,能源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而中国的能源问题要解决,一个根本的要素就是摸清资源家底、提高国内能源保障程度、塑造油气勘查开发新格局,同时为未来新能源利用提供可行的方法与途径。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能源调查研究方面安排项目的力度非常大。而整个‘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调局都将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作为重中之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语气坚定地表示。

  李金发介绍说,尽管近年来我国油气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新疆塔河等16个亿吨级油田、四川普光等14个千亿立方米气田;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已初步形成产能,天然气水合物在祁连山、南海均取得突破,然而,从整体看形势并不乐观——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较慢,油气新区新层系尚无较大突破,资源接续不足。同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受到空前挑战,美国战略东移,南海、东海冲突不断,局部战争、通道封锁、经济制裁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现实的确十分严峻。来自各方的消息显示,现阶段,我国能源“等米下锅”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产量增长赶不上消费量增长,紧缺能源矿产国内保障程度仍在下降,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5%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5%以上。

  李金发告诉记者,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目标上看,中国地调局正在实施的“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都是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紧密契合的。该计划将通过6年时间,围绕“突破南方页岩气,主攻北方新区新层系,探索羌塘新区”战略部署,充分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公益引导,商业跟进,产学研结合,开展陆域能源矿产调查,力争实现能源资源找矿重大新发现,有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的实施。

  令人欣喜的是,“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只是能源地调工作的一部分。

  在2020年之前,地调局还将继续实施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国家重大专项,开展中国管辖海域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勘查工作及开发试验,实施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程,开展干热岩资源调查及勘查开发试验、北方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重点地区煤系资源综合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等等,为“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实现能源多元供给”作出贡献。

  2. 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突出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

  李金发告诉记者,当前的油气地调工作正在以“三性四新”为原则,以“基础地质先行、战略调查突破、商业勘探跟进”为机制全面推进。其中,“三性”是指坚持地调局“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定位,“四新”则是强调油气工作要突出“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

  针对老油气盆地,地调局围绕我国油气资源基础调查工作比较薄弱,石油企业对“四新”风险勘探有所顾虑,大型盆地资料分散到不同石油企业共享困难等实际问题,开展陆域新一轮油气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全面更新重要含油气盆地基础地质图件,基本掌握油气资源家底,特别是通过对渤海湾、塔里木、松辽等老盆地进行整体的解剖、认识、评价,提升盆地整体地质认识水平,实现复杂地区油气勘查技术突破,并通过创建国家层面的资料共享平台,指导、促进油气公司的勘探开发、增储挖潜。

  针对陆域新区、新层系,将主攻羌塘盆地和松辽盆地外围,加大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力度。一方面,争取实现羌塘盆地及伦坡拉盆地群油气勘探的战略性突破,打开羌塘油气宝库的大门,形成具高原特色的油气勘探技术系列与高原油气勘探模式;另一方面,实施松辽外围多个盆地物探和地质钻探工程,落实有利目标,寻求调查突破。巧合的是,就在采访结束的几天后,“西藏羌塘盆地油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已见诸报端。

  针对新类型,将加强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等资源调查,实施多项重点工程,摸清家底,优选接替区,为国家能源安全夯实资源基础。

  针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在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四个重点海区,实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重点目标钻探,查明油气资源分布状况,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实现前新生界等海域新层位、东海陆架东南部等新地区的油气发现或突破,力争提交2~4个具有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勘探后备基地。

  李金发强调,油气地调工作将为国家正在进行的能源体制改革提供支撑。

  如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我国将建立科学合理的油气矿业权准入、退出和流转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这一点,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也明确体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此,中国地调局将围绕国土资源部“加快油气资源勘查市场开发,加大竞争力度,建立油气探矿权竞争出让制度”的改革目标开展专项地质调查,优选出一批有资源前景的油气竞争性出让区块供企业勘探,为政府油气资源管理提供坚强基础支撑。“第一步,我们将在新疆开展区块优选调查,提出区块优选调查的技术标准,为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试点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李金发透露。

  在传统油气领域,地调局的目标宏伟而具体:到2020年,完成陆域新一轮油气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圈定230个油气资源远景区,优选160个有利目标区;在重点地区实施战略侦察,取得10~15项重要发现和突破;提交100个勘查区块,供商业性勘探。

  3. 重点突破页岩气、煤层气,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

  页岩气和煤层气是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的两种非常规能源,也是近期可接续的清洁能源。《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要“重点突破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力争超过30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力争达到300亿立方米。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有关页岩气和煤层气的部署可谓颇为详尽:“加强页岩气地质调查研究,加快‘工厂化’、‘成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形成先进适用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培育自主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着力提高四川长宁—威远、重庆涪陵、云南昭通、陕西延安等国家级示范区储量和产量规模,同时争取在湘鄂、云贵和苏皖等地区实现突破。”“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煤层气勘探开采步伐。”

  在未来几年中,页岩气将是地调局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进一步掌握页岩气资源家底。李金发说,之前国土资源部初步完成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主要是依据现有基础地质、石油地质、煤田地质等资料评估的,评价数据仅作参考。要想获得较为准确的资源量,就必须系统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了解中国的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分布规律、富集区,优选区块,为页岩气区块招标提供支撑,从而推动页岩气开发有利目标区和可采资源的进一步落实。

  其次是进行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认识,但对页岩气的赋存机理和富集规律依然不明,尚未建立起针对不同类型页岩气的中国特色页岩气地质理论体系。“我国的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9大领域。目前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下志留统陆相、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陆相等3个领域,其他6个领域针对页岩气的工作量很少,亟待加强。”

  再次是对勘查开发、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等进行探索。我国目前尽管已初步建立起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大部分技术和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启动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但在页岩气地质理论、资源评价方法、“甜点”地球物理识别、钻完井、储层改造、产能评价、实验测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刚刚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还必须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上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攻关。”

  “我国已在重庆涪陵实现了页岩气规模开发,但目前的突破仅局限于四川盆地内的海相局部地层,其他海相地层以及广泛分布的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尚未形成工业产能。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在页岩气勘查开发进程中抢占制高点,为商业性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助力,为推进页岩气产业化发挥好关键性、基础性、先行性的作用。”李金发表示。

  李金发告诉记者,煤层气是目前中国最有能力突破的非常规能源,地调局正在重点抓,应在近期有所作为。

  据介绍,近几年,中国地调局开展了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特定区域选区评价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国煤层气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在低、中、高阶煤区带中优选出28个盆地群56个有利区带。“下一步,地调局将通过‘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工程’,以煤层气为主,兼顾油页岩、油砂等其他非常规能源矿产,开展重点地区、典型类型的非常规能源矿产基础地质调查,落实有利区和可采资源;依托勘查示范,开展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开发科技攻关,形成有效技术体系、规范与标准体系;开展全国非常规能源矿产综合研究与编图、勘查开发动态跟踪、资源潜力动态评价与数据库建设。”

  4. 加强地热与核材料勘查开发,为发展清洁能源助力

  “除页岩气和煤层气外,铀矿和地热也是近期能够派上大用场的能源矿产,而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绿色低碳’。”李金发说。

  记者看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关于核电和地热能的预期是: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快速发展的核电装机容量,对核电原材料——铀提出了强劲需求。为此,地调局特地在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中安排了‘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以北方地区沉积盆地中的地浸砂岩型铀矿为主攻对象,开展铀矿地质调查评价,创新煤铀兼探、油铀兼探机制,开辟找矿新区,尽快探明一批新的大中型铀矿产地,为夯实我国核电发展的资源基础、改善能源结构和国防安全发挥关键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李金发对记者解释道。

  近日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数据显示,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地热利用每提高1个百分比,相当于替代标煤37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0万吨。

  作为一种现实并具有竞争力的非化石能源,地热能近年来已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在河北雄县,已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无烟城”,全县90%以上的区域供暖采用了地热能,供暖能力达338万平方米。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广、类型多、资源丰富,具备大发展的资源条件,推进地热资源的科学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正当其时。”李金发介绍,针对我国地热资源状况不清、开发利用现状不明等状况,地调局近年来完成了31个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和潜力评价。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李金发强调。

  5. 干热岩、天然气水合物,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大门正在开启

  当前,一种特殊的地热资源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干热岩。

  干热岩资源是清洁的战略性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未来地热开发的主要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在干热岩的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并不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压裂、如何保证裂隙连通、如何保证流量填充、如何实现可持续等技术难题都亟待解决。李金发告诉记者,2013年,中国地调局已启动了干热岩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示范工作,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现已专门组建了一个干热岩资源研究团队。他们将完成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与研究基地建设的调查计划,并开展干热岩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试验研究,建设干热岩压裂和热交换模拟系统等。

  此外,中国地调局编制了《全国干热岩勘查与开发示范实施方案》,计划在掌握全国干热岩资源与潜力的基础上,找出优先开发靶区,建立干热岩勘查示范基地,形成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的关键技术体系,推进我国干热岩技术商业化。

  “第一阶段将在明年结束,评价重点地区干热岩资源数量与品级,圈定干热岩靶区,初步建立干热岩勘查开发试验研究基地;第二阶段是在‘十三五’期间,评价出全国干热岩资源的潜力,圈定出一批勘查开发利用靶区,实现干热岩示范工程发电,并形成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指导方案;第三阶段,则是‘十三五’之后,力争实现干热岩发电的商业性运营,不仅要降低发电成本,还要建立起一套自有的干热岩开发方法体系。”李金发说,“干热岩的储量很大,如果能够实现低成本应用,将彻底改变中国能源利用格局,为优化能源结构作出巨大贡献。”

  天然气水合物是另一种着眼未来的战略性新能源。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评价。加大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推进试采工程。

  这也是天然气水合物首次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

  据李金发介绍,中国地调局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并分别于2007年5月1日和2008年11月5日在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区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新一轮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国家重大专项,同时国家973、863计划设立配套的研发项目,拟在10年内开展中国管辖海域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勘查工作。目前各项勘查工作进展顺利,拟在2017年实施首次海底水合物试采。

  对于记者“天然气水合物究竟何时才能商业化开发利用”的疑问,李金发表示,尽管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是一道复杂的科学难题,但国际国内在这方面的进展都相当迅速,2013年日本已在其东南部海域实施了海底水合物试采,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已露曙光,突破技术瓶颈希望在即。“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必须做到技术上切实可行、经济上有利可图、环境上安全可靠。我们预测,2020年后在海域可形成商业性试开发试验,2030年前后有望实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可以预料,随着试采成本的继续下降,一旦达到商业化开发的临界点,且其环境影响可控,就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大规模商业性开发。”

  “总之,中国地质调查局着眼于国家大战略,正在全力摸清各类能源资源家底,查明分布规律,建立理论技术方法体系及规范标准,集成基础资料,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做好服务支撑。目前,我们以地调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为核心层,以六大区调中心和海洋、航遥等专业中心队伍为紧密层,以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为战略联盟的油气调查队伍体系正在形成。相信,在国家重大需求和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动和培育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更多、更有力的贡献。”李金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