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实现有限资源价值最大化

——院士专家热议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4-11-28
  第四届创新中国论坛日前在京举行,院士专家围绕我国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院士专家普遍认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要在开源的同时做好节流,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使现有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把握矿产资源需求趋势,科学合理制定战略规划

  “未来10年,中国主要矿产资源需求将陆续达到峰值,面临资源需求的洪峰与产业转型双重压力。”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高尚介绍说,“分析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情况及变化趋势,对制定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3年,在我们统计的31种重要矿产中,中国有21种矿产消费量居全球第一位,均超过全球消费总量的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矿产资源有18种,其中包括石油、铁、锰、铜、铝、镍等。”王高尚认为,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

  在统计了发达国家过去20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费的规律后,王高尚的课题组总结出一个理论——矿产资源需求在工业化的初期快速增长,到工业化中期达到顶峰,最后减速到达零增长点。他们预测:未来10年,我国钢、铜、铝、锌等大宗矿产需求将陆续达到峰值,最早达到零增长点的是钢、水泥,紧跟其后的是铝、铜等,而能源大概在2030年前后达到零增长点。

  王高尚认为,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这要求我们抓住全球经济格局与资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合理部署我国的全球资源战略,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页岩气等新型能源,缓解能源压力。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贺铿提出,要将矿产资源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紧密结合。“矿产资源规划不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要弄清楚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战略规划。”

  重开源更要重节流,积极开拓新型替代资源

  怎样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建明认为,节流比开源更重要。

  刘建明认为,立足国内、找矿增储是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此外,全球化配置矿产资源也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必由之路。

  “更重要的是研发一些新型替代资源。能源短缺,找新能源;资源短缺,同样要寻找新型资源。”刘建明说。新型资源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将石头或废弃物转变成高价值的有用资源。开拓新型资源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孤立地考察资源短缺或者不短缺的问题,而是要与我国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刘建明认为,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矿山普遍存在多、小、散和经营粗放等问题,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5%。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意识改变、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价格和经济机制、资源优化配置、法规监管等不同角度入手。

  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贺铿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利用财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实行差别税率,鼓励使用新技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企业。

  合理制定法规政策,妥善开发战略资源

  针对如何开发我国战略资源,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霈恩建议,要处理好六对关系:一是进口与出口的关系,不能再大规模出口战略性资源,尽可能以进口为主。二是市场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关系,更多关注国家的安全利益。三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确保战略资源不被随便开采开发,实现长远利用。四是民生需要和国计需要的关系,不仅要着眼民生的需要,允许一些战略资源得到开发,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也更加需要考虑国家长远的发展,对资源开发进行合理约束。五是地方冲动与中央调控的关系,既要充分照顾地方实际困难和需要,又要严把战略关,保护有效的战略资源。六是市场价值与技术能力的关系,现在没有技术能力有效开发的,就暂时不开发,作为资源储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重点就盐湖资源这一战略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他指出,我国柴达木盐湖中综合利用价值巨大,但存在干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建议建立国家盐湖综合研发创新中心和分中心,设立国家柴达木盐湖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盐湖资源勘查、基础研究和水盐调查监测,构建盐湖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合理利用淡水资源,推动盐湖综合利用、发展。

  针对铁矿资源开发利用,中国冶金矿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胜指出,构建国家铁矿资源保障体系,紧靠企业层面的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国家制定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和策略。他提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调控钢铁产能,提升国产矿产量,实现矿钢平衡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降低税费,提高国产矿竞争力。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发挥协同效应,培育大型矿业集团;探索建立矿钢联动机制,打造从资源勘探到钢材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四是推进海外并购,提高经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