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沈阳召开《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5-2020年)》研讨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学龙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讲话。
王学龙深入分析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要求,系统阐述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工作部署原则,要求转变项目管理方式,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顺利推进实施方案,高质量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王学龙指出,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要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大力提升基础地质调查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国家层面公益性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定位。要加快适应重点任务的调整,提升水工环调查项目的承担能力。
王学龙表示,水工环地质调查应遵循公益性工作定位,既要突出区域性基础性调查工作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数据集成、综合评价与图件编制等工作,同时努力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开展引领或创新性的试点示范工作。他提出,未来六年完成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120万平方公里,重点部署在“四重一贫地区”,也就是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重大地质问题区、重点生态脆弱区及集中连片特困扶贫地区。他要求在工作部署上重点把握两条:一是1:5万比例尺为主的水工环调查必须由分散走向集中,突出重点地区,加大工作力度。二是由单一走向综合,加强水工环多专业的统筹协调和综合部署。
为保障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王学龙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转变项目管理方式,建立常态化的项目论证机制。二是注重技术方法创新,加快完善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三是尽快推出1:5万标准图幅样板性示范成果,组织开展图件展评活动。四是尽快适应地调项目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竞争意识,改进单位内部管理方式,切实提高承担地调项目的竞争能力。
研讨会上,水环部分别就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灾害工作部署进行了大会报告。会议安排了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江苏沿海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和金沙江美姑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等3个典型发言,从大规划区、重点片区、重点单元等不同尺度详细阐述了工作部署思路。会议还围绕未来六年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方案进行分组讨论,并提出方案的修改完善建议。
本次研讨会人员共计140人,来自局属相关单位、全国各省(市、区)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地质院校。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地质勘查局的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