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高山大营救

——中国地调局与青海省地勘局联合演练野外应急救援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瑶 覃家海 发布时间:2014-05-04




找到被困人员
 


成功救援


  北斗终端发出信息:“请求救援”

  “嘟……嘟……”2014年4月20日15时41分,中国地调局西宁野外工作站监控室传出急促持续的报警声。

  就在同一时刻,中国地调局生产安全技术中心监控室、承担青海1∶5万区调项目的单位和该单位野外车辆的北斗终端紧急求救信号同时响起,四家单位安全责任人员的手机显示了来自同一个北斗终端发来的救援短信:“突遇山洪泥石流,请求救援。”发送人罗成,北斗卡号524036,正是某单位承担青海1∶5万区调项目的野外技术人员。

  紧急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收到讯息后,监控人员通过中国地调局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野外北斗终端列表迅速定位,查明报警点位于西宁野外工作站600公里外、海拔4900多米的高寒地带,自然环境恶劣,遇险人员两人,时刻存在生命危险,务必马上进行搜救。

  中国地调局与青海地勘局立即成立联合救援指挥部。10分钟后,距离事发点最近的2个工作组得到中国地调局野外工作站指示,在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监控下,向报警点驶去。30分钟后,联合救援指挥部派出的救援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卫星通信保障小组人员以及车辆、装备等全部集结完毕,由青海地勘局安全生产处处长陈占明带队由西宁奔往事发地点……

  这不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而是中国地调局与青海地勘局联合开展的一次地质调查野外应急救援演练。

  应急指挥车队开进青藏高原

  位于西宁宾馆会议室的模拟联合指挥部现场鸦雀无声,中国地调局局属单位主管领导及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车队长、野外工作站负责人等百余人围聚在一起,紧张地注视着大屏幕上的救援直播。

  装载了国内最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应急指挥车队,行走在青藏高原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也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终于,经过10个小时奔波,救援组抵达报警点附近,救援队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列队整合,现场指挥陈占明发回第一帧卫星视频画面,野外搜救正式展开。

  由于气温升高,雪水融化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事发现场仍不断有碎石从山上滚落,情境十分危急,若此刻贸然进山搜救,搜救队员同样面临受伤被困的危险。

  在广袤的高原,如何确定被困人员避险位置,怎么部署救援兵力,如何避免救援中发生二次伤害,都是关系到能否成功施救的关键。为保障搜救人员安全并迅速找到失踪人员,经请示联合救援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决定派出四旋翼飞行器,从空中搜寻失踪人员。

  随着一阵嗡嗡的发动机启动声,一架四旋翼飞行器螺旋桨转动着飞向空中,其所携带的广角拍摄器将高山、峡谷、河流等地貌一览无余地传递回联合救援指挥部。指挥部专家们根据画面调整角度,分析现场,很快找到了位于半山坡的异常发光点,推测为两人暂时避难的场所。身为联合指挥部总指挥的青海地勘局副局长李波对现场指挥部果断下达营救令:“保证自身安全,搜救队立即出发。”

  与时间赛跑成功救援

  得到指令的救援人员以最快速度向山上奔去。

  陡峭的山崖上出现一队身着红色冲锋衣的身影,包括2名医务人员在内的6名年轻队员排成一队,带着担架、救援绳和医药箱等救援物品,避开滑落的碎石块,相互扶携着攀爬上峭壁,一边呼叫着罗成的名字,一边向着既定目标点奔进。这是生命和时间的赛跑。

  在无数次的呼唤之后,终于,一阵救生哨的声音刺破大山的寂静,全体人员眼前一亮,急速向哨音传来的方向赶去。逼真的现场效果之下,大屏幕前观看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这是一场演习,全身心投入到对救援的关注中,一呼一吸都为之凝滞,当被困的罗成和他的同伴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很多人眼中都泛起泪花。

  他们得救了,两人在山洞中坚守了十余个小时,终于等到了队友们的到来。经过救援队现场急救处理,队友将罗成抬到了现场指挥部。由于罗成受伤严重,现场指挥部请求联合指挥部进行运程视频会诊。在联合指挥部医生的指导下,现场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清创、包扎、夹板等处理,被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据调查,罗成和同伴是在采样归来途中,突遇泥石流遇险,两人使用北斗终端发出报警求救,随后向高处转移,隐藏在安全洞穴中。转移过程中北斗终端掉落,他们凭借野外安全经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使用正确的自救方法保护自己,直到救援队员赶到。

  至此,本次救援演练圆满收官,在主持人宣布“演练到此结束”的余音中,指挥部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架起野外安全“生命之网”

  这几乎是一场无懈可击的救援,体现了中国地调局和青海地勘局对地质工作者生命安全的精心呵护,展现了地质工作者面临险情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坚强素质,检验了基于北斗技术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在野外应急救援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国内野外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局面,中国地调局2011年提出了建设融合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北斗技术和天地图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该系统原创性开发了包括地质工作出队安全审批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检查、培训和野外应急报警求救、救援调度指挥等管理功能,结合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规范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填补了我国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多技术综合应用空白。据了解,截至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地调局局属单位在内的125家单位使用该系统,配备北斗终端2121台套,顺利完成了1302个野外工作组、8657人次、791辆野外工作车辆在野外工作的安全保障监控任务,特别是在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四川特大暴雨等地质灾害排查任务的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地质调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众所周知,野外地质工作常在人烟稀少、环境复杂的区域作业,交通通信不便,遇到紧急情况求救困难。救援演习只是安全工作的一个侧影,面对未知的自然,我们无法预知,所能做到的是,时刻将每一位野外兄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在可控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实现安全保障要求,争取少发生甚至不发生像罗成这样的事件。

  目前,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地勘局正在或者已经全面应用该系统,中国地调局所属广海局、航遥中心等单位正在结合对海洋地质调查船舶、航空物探遥感飞机安全保障监控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该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海洋地质调查船舶位置、航速远程监控和航空物探遥感飞机空中作业无人值守,大幅度提高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有力助推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中向好,进一步诠释了“安全才有稳定、安全才有效益、安全才有幸福”的安全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