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调整期”谋划新布局

——中国地调局局属单位2014年工作重点速览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4-04-03
  党的十八以来,中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准确定位公益性地质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公益性地质工作,围绕国土资源部中心任务推进业务工作,将调查任务全面调整到区域性基础工作上来,强化对找矿突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大幅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近期,中国地调局系统各单位传达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谋划2014年工作布局,调整工作重点,推动地调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青岛所

  持续提升海洋综合地调水平

  特约记者 姚长新

  中国地调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以海洋区域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海洋环境地质、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海岸带地质五大基础学科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和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数据资料处理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测试分析技术四大技术支撑领域,打造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和海岸带地质两个特色学科,逐步形成“542”学科格局,以海洋地质专项实施为依托,聚焦能力建设,创新基础管理,持续提升海洋地质调查水平与综合研究能力。

  要围绕地调局有关重点工作调整,准确领会和把握海洋地质工作方向。一是要立足于区域性、基础性等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做好1∶100万、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并逐步开展重点海域和重点海岸带的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在提高基础地质工作覆盖程度和研究深度的基础上,加强重大地质问题和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能力。二是要树立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围绕生态地质部署海洋地质工作。加强沿海重要经济区自然资源与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与评价,系统开展环境地质、生态地球化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为沿海重要经济区布局、资源利用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三是在继续提升滨海湿地和海岸带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研究实力的同时,逐步将海岛调查等内容纳入调查研究方向。在海域调查中,调查内容和方法要由单一走向综合,在做好技术探索的基础上,逐步由二维走向三维和四维。

  “图幅带专题”的部署思路将是地调局今后一段时期项目部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青岛所提出,要扭转以往立足“点”、“线”的立项模式,逐步转向“图幅带专题”的工作思路,要分区、成片、系统地安排图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相应的,项目单元要从单个图幅立项转为按地质单元立项。

  水环地调中心

  立足地调科研扩大服务领域

  特约记者 金 红 通讯员 刘迎娟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水工环调查,加快重要生态脆弱区、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区水工环综合调查。目前,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方向正在转移到1∶5万或更大比例尺水工环地质填图为主的任务中来。

  水环地调中心提出,要着手谋划四方面改革:一是推动应用技术研究所内部整合,建实建强综合业务平台,巩固发展技术方法优势,立足地调科研,拓展服务领域。二是支撑与整合技术推广研究所和部重点实验室优势,进一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和仪器研发为核心,生产与服务为依托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加强水工环地质与技术方法、仪器研发与应用的深度融合。技术方法要为水工环地质做好服务支撑,水工环地质也要为推广应用技术方法提供平台。四是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探索推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能力建设。

  面对新形势,水环地调中心提出,按照“图幅与水文地质单元结合,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结合”的原则,系统总结和不断创新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填图方法和成果表达方式,加强队伍培训,优化装备配置,形成有效应对地质调查工作形势变化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和装备体系。

  对水工环地质类项目,在立项时就要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项目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应用前景及经济效益,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水工环技术方法类项目,要在地质大框架下做好融合,把水工环地质与技术方法以及技术设备研发融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项目做大、做实、做强,积极培育重大成果。

  测试中心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通讯员 刘伟伟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2014年起,地科院也将开展科技创新试点工作。作为应用基础研究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表示,要解决目前存在的科学与技术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应用与转化脱节的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基础研究上,加强与地学结合,加强生态地球化学机理研究,探索科学前缘课题。在应用研究上,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转化,例如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修复技术、仪器研发、标准物质推广。同时,要在评价体系与制度设置上激励科技创新,搭建成果应用转化的产业链条。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全国大面积多目标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基本完成以后,如何深化矿山生态地球化学、工业场地有机地球化学、农田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修复,如何促进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都给中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资源保障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趋紧。提升分析测试技术、测试能力对区域基础地质调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多目标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调查的服务和支撑能力,仍是测试中心当前的重要任务。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技术支撑上,测试中心除了金属矿产找矿的测试分析技术支撑外,还将加强对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三气”等非常规能源战略调查评价的测试技术与测试能力的支撑工作。

  测试中心今年将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资源保障提供地质测试技术支撑的需求,明确主要业务领域工作目标,加强学科建设;紧扣事业单位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要求,提升地矿测试行业业务管理技术支撑服务水平。

  物化探所

  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特约记者 王路阔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在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把握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找准定位,坚持资源环境并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推进物化探方法技术创新及重大仪器装备的研发工作,加快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的推广应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优化地调、科研、市场三大业务布局,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引领和服务的能力水平。

  物化探所将继续以“深部找矿、偏远地区找矿、复杂条件下找矿”为业务工作切入点,加快拓展物化探方法技术的服务领域,主动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加快创新研发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

  今年,物化探所将着重做好深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探测与应用示范、区域基础地质调查修测、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及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专项项目中新开项目的启动工作,稳步推进续作项目。围绕破解我国重要大型物探仪器及化探分析测试仪器对外依存度高这一瓶颈,重点抓好时间域固定翼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研制、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测量系统、大功率多功能电法系统等重大仪器研发推广项目,打破国外垄断,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整合资源、优化和集成方法技术,强化深部找矿、三维地质填图、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等地质调查工程技术研究、示范,优化集成综合物化探技术,提升推广应用程度,拓展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物化探勘查技术研究。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土壤碳汇识别技术、碳地球化学循环和碳释放通量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地质勘查工作急需、示范推广前景良好的物化探仪器设备的研发、升级改造、实用化及中试推广,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航遥中心

  工作视野集中在“五重地区”

  特约记者 邵 帅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使得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作为基础性、公益性专业技术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航空物探与遥感工作,作为地质工作的“基础之基础”、“先行之先行”,应当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排头兵”、“先行者”的关键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航遥中心提出四项原则任务。

  一是在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从“我会做什么”转变到“需要我做什么”,完成工作思路的快速转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以开放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转变思路。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完善二级项目管理相关制度,适应“以图幅带专题”的项目设置思路。即,分区成片地系统安排图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三是工作重心要及时转换。将工作视野主要集中在重点成矿带、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等“五重地区”。资源评价要从点上评价走向面上调查,突出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要拓展到森林、沼泽、湿地、海岛、海岸带等地区,加强海域调查。调查内容要由单一走向综合,由平面走向立体。环境地质调查要从突出重点地区,分区成片推进。科技工作要面向地质调查主战场,与调查任务配套开展。

  四是服务理念要不断升级。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维护群众利益、支撑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社会需求”的大服务理念,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支撑服务体系。工作过程中,要坚持把“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要针对社会需求,设计相应的科普产品和专业性产品,促进商业化地质工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环所

  强力支撑基础性综合水文地调

  特约记者 范建勇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要求,要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在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上进行深度调整。对此,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提出,要迅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水工环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积极谋划论证一批新设立地质调查项目,尽快取得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成果。要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地质工作,立足于资源—环境—生态一体化的视角,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确立业务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水环所将重视强化图幅调查的能力建设和队伍调整,争取做到出精品、做示范、定规范、创技术;探索实现“图幅加专题”的多种实现形式,处理好专题研究与图幅工作的结合关系;以先进技术促进调查工作现代化,大幅提高调查效率;积极参与拓展调查领域,承担多层级综合研究工作;力争在地下水污染调查覆盖范围、干热岩前期示范钻进、能源基地特殊水文地质问题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进展。

  积极争取承担公益行业专项。牵头组织产学研结合的团队,开展地下水测试与污染修复技术设备和标准研发;研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定深取样、现场快速检测、污染评估、原位快速修复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积极参与地球关键带生态地质环境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矿山环境治理与监测技术体系、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公益性研究。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平台。在运行机制上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等环境修复技术、地热干热岩开发利用技术、环境快速评估技术等。统筹考虑成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推广的机制和平台,包括联合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整合研发力量进入高科技产业园区等。通过调整绩效分配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努力实现科研、调查、成果转化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

  成都综合所

  创新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方法

  特约记者 袁 波

  随着国家对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正调整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进一步突出区域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将紧密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和战略性资源,开展矿产综合利用重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开展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创新。

  成都综合所提出,在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和管理体制转变的同时,积极为国家找矿突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为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给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积极把握社会需求,为地方政府实施矿政管理、建设绿色矿山、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紧盯国内大型企业,积极放眼国外,以矿产综合利用创新联盟为平台,积极配合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今年,成都综合所将围绕国家紧缺的铁矿、有色多金属矿、铝矿、三稀金属矿、磷矿、测试新技术等六大业务领域为重点,开发节约与环境友好型选冶联合技术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创新。切实抓好美国、澳大利亚海外稀土项目和中铝集团中低品位铝土矿选冶市场转化等重点项目,努力取得突破性和示范性成果。做好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示范项目,积极参与科技部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科技工程项目的筹备工作,落实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新一轮地调项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积极参与国家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调查评价试点等工作。

  勘探所

  攻关“精准深”钻探技术

  特约记者 王 彬

  中国地调局勘探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表明要适应地质工作新形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质调查技术支撑水平。

  地质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今年将完成3500米全液压动力头岩芯钻机的样机调试,特深孔绳索取芯钻探及钻具试制,配套组织开展生产试验;进一步完善大口径液动锤和绳索取芯液动锤钻具,并继续进行深孔试验;改进和完善轻便自动化岩芯钻机;在反循环连续取样设备及工艺器具的首次联合生产试验的基础上,完善反循环钻探装备及配套工具,优化空气反循环潜孔锤跟管钻具配套,进行1~2个复杂地层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野外示范工程,推进工艺技术装备的配套性、实用性和成熟度。完成2500米车装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样机的组装调试。大力推进“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的组织实施,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定向钻探技术方面,加快导向取芯钻孔技术完善,促进在地质调查评价领域的应用普及。开展深孔高温磁中靶系统的应用示范,在多领域推广“慧磁”定向钻进中靶系统,促进技术转化。

  陆域水合物钻采技术,积极推进羌塘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野外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的工程技术成果。

  钻掘工程技术与装备方面,组织完成全回转套管钻机及工艺、矿山应急抢险救灾快速成孔技术的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非开挖推管技术装备、干热岩及页岩气等新能源勘探开发领域钻探技术的研究立项,强化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

  钻探技术综合研究及应用示范方面,加强钻探技术成果的综合研究,结合重点工程进行钻探设备及器具的示范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