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参观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实验室
3月20日,中国地调局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召开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会,共同总结、学习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加快推进全局重点实验室、业务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是由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是国家科技部与财政部认定的首批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其核心仪器是两台“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计(SHRIMPⅡ)”。该中心秉承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激发活力的工作机制、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以及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在短时间内造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级科技平台。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走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的道路,建立了高效、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都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心坚持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分析样品,保持了年平均有效机时260昼夜以上的高效运转纪录,被誉为世界上同类仪器运行效率最高的实验室。中心的测试服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学工作者,来访者可自行操作仪器对自己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实验室的开放,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纷纷前来使用仪器、合作研究,给中心成员带来了极佳的交流机会,促进了实验室科研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由中心牵头,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发的“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SROS)”实现了在Internet公共网络环境下,实时远程控制离子探针质谱计,在线获取试验数据的功能,能够满足多个科学家异地实时进行协同实验、研究的需要,有效地提升了离子探针质谱计实验研究的水平,更好地实现了离子探针的开放、共享。
在为全世界提供高质量测试服务的同时,中心成员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新进展,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例如:Apollo月岩及月球陨石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域蛇绿岩锆石年代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研究、早前寒武孔兹岩系研究、鞍山早太古宙构造演化研究和鲁西太古宙绿岩带的发现及演化研究等。此外,该中心本着“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策略,根据经验教训和现行政策聘用退休的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同时创造条件让中心的研究、技术人员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环境和条件下培养一流的人才,快速提高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
现场会上,汪民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但地质工作当前的创新能力水平与中央要求和社会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各单位要加强基础性业务建设,构建创新平台,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汪民强调,离子探针实验室建设是一部成长奋斗史, 是凭借自身努力和积累才成长起来的。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各自装备,科学谋划,从人才和管理两方面入手,构建合理机制,推动开放、竞争、流动和信息共享。各单位要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环境支持等方面内容进行思考,切实提高局系统实验室自身实力。
据了解,中国地调局目前拥有37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通过内部验收,2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在建15个,11个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正有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