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揭晓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
发布时间:2014-01-21
1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揭晓。
为表彰和宣传地质科技工作者在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地质工作者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先进典范,激励地勘行业学习先进,开拓创新,促进我国地质科技的全面发展,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在编辑《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年度资料汇编》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以下简称“双十”评选)。“双十”评选工作的开展,对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次评选工作自2013年10月开始,各常务理事单位及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共向中国地质学会推荐合格候选项目98项,其中科技进展组62项、找矿成果组36项。参加此次评选的候选项目来源单位覆盖面较大,来源于高校及科研院所、有色、冶金、石油、石化、海油、核工业、化工、煤炭、黄金、国土资源部系统和基层地勘单位及矿业公司,具有较高的覆盖面;项目实力普遍较强,基本上都是各系统、各部门推荐的科研、生产等领域的重要成果,部分项目是本年度具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科技进展或找矿成果;项目专业分布广泛,科技进展组中涉及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煤田地质、物化探及方法技术、水工环等多个专业,找矿成果组中涉及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地质(石油、天然气、煤、铀)等多个领域。
2013年1月12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召开了2013年度“双十”项目初评会议。26位来自全国地勘行业、单位的专家参加初评会议。评委们按照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分两组经过认真仔细地查阅申报材料,并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别初评选出了14项地质科技进展项目、14项地质找矿成果项目进入终评。在1月19日召开的终评会议中,由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石化、中海油等部门25位院士、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最终选出了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 最早的灵长类骨架及简鼻猴类的系统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团队在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距今5500万年的早始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灵长类骨架化石,并历时十年对这一化石发现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运用了目前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中最先进的同步辐射CT扫描技术,数字化地三维重建了深埋于围岩中的化石骨架和化石印痕,建立了目前最大的有关灵长类系统演化的形态学矩阵,揭示了一个完整的魁兽和灵长类的演化谱系关系,明确了魁兽、灵长类、跗猴类、类人猿、狭鼻猴、阔鼻猴等每一个重要演化节点的分支演化事件,提出灵长类动物的首次二分演化发生在灵长类起源后不久,类人猿与跗猴类的二分演化也发生得非常早,从理论上把类人猿的起源时间向前推了1000万年。
2.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规律与重大发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谢玉洪研究团队针对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领域长期找不到天然气储量,勘探进程严重受阻的困境,开展了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突破方向研究,建立了临界温压条件下水溶相天然气级差出溶理论模型,丰富了天然气脱溶成藏理论,有力指导了天然气勘探,构建伸展-走滑型盆地重力流沉积模式,破解了在坳陷内寻找大型优质储层的重大难题,建立的底辟区“裂隙系统沟烃源、重力流扇体定储层、高压封盖控气柱"三元耦合成藏模式,指导了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发现东方13-2大气田,共探明天然气储量1035亿立方米,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创立的多机制超压成因的压力预监测技术,地层压力预测精度高达95%,打破了国际同行的技术垄断,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 自主研发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李文杰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突破了气动外形设计、电磁兼容、遥测遥控、高精度磁测等关键技术,在国产彩虹3无人机平台上成功集成航磁和航放测量设备,创新了高精度地形跟随飞控技术,突破了无人机航空物探超低空飞行测量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首套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测量系统;成功开展面积性的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应用试验,获得高质量的航磁和航放数据,全面验证了样机的稳定型、可靠性和适应性,整体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
4. 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国武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资助下,对产于我国的烧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对三个烧绿石新矿物进行了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获得了新矿物完整的基础矿物学数据,明确了矿物中Ca、Na、F、OH的占位特征,为新矿物命名提供了晶体化学数据。该项目还对新发现的新矿物进行了成因方面的研究,对铌钽稀土矿床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发现的三个烧绿石超族新矿物已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命名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
5.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的实施,系统建立适应我国大陆复杂岩石圈的深部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大陆范围的大地电磁标准网,获得一批高质量的全国物性基础数据;系统建立了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和示范区;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首都圈现今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专项首次确认了含铬铁矿高压蛇绿岩套新类型和铬铁矿找矿突破新方向;证实南岭成矿带“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式,发现厚大矿体;在庐枞火山岩铁硫矿集区,发现深部正长岩上百米厚铀元素富集带,为深部找铀、重新认识火山岩型成矿体系提供重要线索;发现并圈出北方巨型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块体,指示超大型矿床的突破空间位置;自主研发深部探测仪器和设备,为实现探测装备国产化奠定基础。
6. 相山大型铀矿田科学钻探深部成矿环境与铀多金属资源突破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研究团队在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实施中,通过大量的深部多学科综合调查、科学选址和精心设计施工,取得系统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揭示了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环境三维地质结构特征;首次在同一孔同时发现上铀、中铅锌、下金铜等多金属矿化垂向排列组合,在2817米深度发现铜矿化(品位>1%);创建了岩心高光谱测量信息提取系统与蚀变矿物识别技术;成功研制深达3000米放射性测井技术系统;突破大口径(终孔孔径122毫米)高效深部钻探设备及工艺技术;大幅提升深部铀成矿环境探测技术能力,并为工程所验证。项目预测的新成矿区带指导勘查工作部署,拓展了找矿空间,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技术成果对深部找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我国铀多金属深部找矿和理论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
7. 中国石油致密油基础地质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勘探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杜金虎研究团队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组建研究团队,突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应用,通过研究、攻关和生产实践,完成了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地质要素、富集规律、地质评价标准与资源潜力研究,界定了致密油气内涵与类型,揭示了中国陆相致密油六项基本地质特征与四大形成要素,明确甜点富集五原则及11项地质评价参数,提出了“四步法”勘探程序,评价了重点盆地致密油资源,优选松辽扶余油层、鄂尔多斯长7、准噶尔吉木萨尔芦草沟组致密油等8个有利区,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石油3年来致密油整体勘探部署,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使致密油成为中国石油油气勘探的现实区和最大亮点,对我国石油工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8.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承担完成。殷跃平、张永双研究团队紧密围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特别是集成创新地面测绘、综合物探和InSAR技术,修正了强震区逆冲型工程活动断裂和地震破裂带安全避让公式;首次开展斜坡地震动特征监测和地脉动特征测试,获得了山体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提出了竖向地震力对峡谷区山体稳定性的放大效应;建立了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急调查技术的汶川地震灾后快速编图与评估方法,以及地震滑坡-碎屑流的成灾机理和震后高位泥石流早期识别的特征指标,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撑。
9.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研究团队联合中铝集团、西藏地质五队,在商业性勘查项目、青藏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973项目联合资助下,在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基本查明了铁格龙南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发现明矾石、铜蓝、硫砷铜矿、蓝辉铜矿等典型矿物组合,综合厘定为西藏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详查控制铜资源量大于500万吨、金资源量大于50吨,最大控制厚度大于900m,矿床平均品位Cu0.55%,工业矿体Cu0.64%,成为我国大陆第二例超大型“紫金山式”铜金矿床,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对区域找矿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建省研究团队在973项目资助下,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深化了含水层非均质性、包气带水力参数变化、深厚包气带水势温度动态响应、深部承压含水层释水沉降机理等认识;通过膜效应试验分析了越流机理,开展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了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为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 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赵政璋团队在四川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发现了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优质天然气气藏,2013年提交了4358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其储量规模为中国陆上一次性整体探明天然气储量规模最大的整装气田。目前该气藏已获工业气16井,其中11口井测试产量超百万方,7口井投入试采,单井日产气稳定在60~90万立方米,试采情况良好。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的发现与投入生产,将有力缓解川渝地区工业及民用天然气强力需求,积极推动川渝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川渝地区及周边省市广泛有效利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减少CO2气体排放,缓解大气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2. 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周琦团队运用长期对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实施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工作五年来,特别是在2012-2013年度,实现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新发现全国最大的锰矿床——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床和西溪堡、李家湾等大型—超大型锰矿床,实现新增锰矿资源量2.42亿吨,大幅提高了我国锰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巩固和提升了铜仁松桃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锰资源基地的地位,也为武陵山国家级扶贫攻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于全国实施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和推进整装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3. 山东省苍山县兰陵矿区(古林-兰陵矿段)铁矿详查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李彦普团队利用物探、钻探及岩矿测试等勘查手段在山东省苍山县兰陵地区发现了一大型铁矿床,探求总铁矿石资源量62228.9万吨,平均品位TFe32.91%。该矿床资源储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经济利用价值较高,资源开发利用将对社会和企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勘查,对该区矿床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总结了找矿标志,指明了找矿方向,为在山东省寻找沉积变质型铁矿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推动了地球物理在金属找矿中的运用,为铁矿成矿理论研究指明方向。
4.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大营矿区铀矿普查
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程利伟团队以“煤铀兼探”的创新思维,会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会战”,通过系列管理创新,由核工业208大队等单位施工,经过1年多铀矿普查工作,控制铀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是迄今国内最大、国际屈指可数的超大型铀矿,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取得的最显著的重大找矿成果,该成果为建设内蒙古铀资源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核能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在管理、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新发现含铀层位,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找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现铀岩系中普遍具有微弱的聚煤事件,揭示了微弱的聚煤作用与铀矿化的密切关系,丰富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柳坝沟矿段313、314号脉岩金矿普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二支队陈海舰团队在该区域综合工作的基础上,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313、314、314-1号等脉体进行了岩金矿普查工作,于2013年6月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达门沟矿区柳坝沟矿段313、314号脉岩金矿普查报告》。该项目的完成,是哈达门沟矿区继13号脉群之后又发现的一个达到大型以上的金矿床,进一步丰富、实践了“哈达门沟式”金矿床模式,使哈达门沟矿区岩金矿储量(资源量)达到100吨以上,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
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虎爪山矿段深部详查
江苏华东基础地质勘查有限公司魏新良团队通过对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深部详查,探获铅锌矿资源/储量达大型规模;铅锌品位明显升高,尤其是42线~46线之间,部分块段铅+锌平均品位超过30%;伴生含量较高的有益组分金、银和铜,尤其是铜品位明显增高,在42线~46线间可以圈出独立的金、银或铜矿体。矿石矿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黄铜矿、磁铁矿,蚀变矿物中发现了绿帘石、绿泥石、透闪石,显示了随深度的增加,成矿温度愈高,岩浆成矿作用的痕迹愈显明显。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深部的找矿潜力巨大。从工业类型上来说,有从浅部的铅锌矿多金属矿床向深部过渡为铜多金属矿床的可能;从成因类型上看,有从热液型矿床过渡为矽卡岩型乃至斑岩型矿床的可能性,在本矿床的深部有较大的找铜潜力。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现多个亿吨级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郝蜀民团队通过创新特低渗透石油成藏理论、强化黄土塬三维地震攻关、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成功应用,丰富了找矿理论,形成了一批特色应用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相继新发现红河、渭北、泾河、洛河等多个亿吨级油田,提交石油探明储量18362.52万吨,三级石油储量76718.61万吨,突破了盆地西南缘构造区划结合部位无大规模石油富集的早期认识,取得了一批亿吨级规模油田的新发现。
8. 吉林省珲春市杨金沟钨矿勘探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〇三队张玉生团队在下古生界五道沟群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钙质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185条白钨矿体,矿体最大延长1146米,最大延伸510米,平均真厚度0.5~5.12米。矿石类型按主次分为4类,即白钨矿—石英型、白钨矿—斜长石—石英型、白钨矿—阳起石—石英型、硫化物—白钨矿—石英型。主矿产为钨,伴生矿产银、金、硫共3种。矿石工业类型为白钨矿—石英细脉带型,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矿床。杨金沟钨矿的开发利用可以缓解东北地区钨精矿需求的紧张局面,也可以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 湖南省攸县兰村矿区深部煤炭详查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何红生团队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绳索取芯钻探工艺、数字测井技术、GPS测量技术,利用标志层、物性特征、显微岩矿鉴定、生物化石特征结合相旋回、煤质、层间距等方法的综合对比,突破了兰村矿区煤、岩层对比难题,结合浅部矿井的开采资料,选择了多种勘查手段相结合的勘查方法,在湖南省攸县兰村矿区深部探获资源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煤矿,20多年来首次实现湖南找煤过亿吨,对南方缺煤省份特别是湖南来说意义重大。
10. 新疆和硕县可可乃克矿区1490米标高以浅锶矿详查报告
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刘传朋团队对新疆和硕县可可乃克矿区锶矿进行详查工作,基本查明可可乃克矿区天青石矿资源量的性质和数量及矿床的分布、规模、矿石品位及厚度变化情况,估算天青石矿石资源量(332+333+334)281.96万吨,天青石矿物量122.27万吨,锶金属量584764.70吨,为特大型矿床,在我国新疆是第一次发现特大型锶矿。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创造利润较大产值,缓解国内天青石原料紧缺的现状,还可以解决新疆部分地区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巩固边疆建设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