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二叠世林西组海相沉积研究,促进油气勘查思路调整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无人区发现极具潜力的页岩气层段
乌蒙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实施的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
超长半合管钻具在汶川地震断裂带钻探工程中实验成功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对矿产资源提出的刚性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对地质调查提出的广泛要求,重大基础建设对地质科技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些既是新任务,也是新的发展空间。
2013年,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的第三年。在全国找矿工作“实现有重大进展”的重要节点,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把握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环境管护和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更坚实,脚步更自信。
工作程度提高——
找矿支撑作用凸显
基础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是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保障。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题论坛公布的数据,为实现找矿重大进展增添了一份信心。
2013年,我国完成1∶5万区调21万平方千米、1∶25万区域重力调查2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磁调查25万平方千米、1∶25万区域化探13万平方千米。至此,全国累计完成1∶5万区调283万平方千米 ,占陆地面积的29.5%;1∶25万区域重力调查、1∶25万区域化探面积分别占陆域面积的57.1%和6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在近三年提高17%,着重加强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新的矿化点和找矿线索不断被发现。2013年,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新发现32处矿(化)点,证实了班怒中西段为连续的岩浆弧成矿带,潜力巨大;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发现矿(化)点116处、找矿线索327处;武夷山成矿带发现矿(化)点25处,其中转入后续勘查3处。
物化探调查找矿也成绩斐然。其中,通过物探调查在新疆东戈壁地区圈定出4个找矿靶区,2处重点找矿区经工程验证发现较好的矿体。甘肃白头山通过1∶25万区域化探圈出综合异常,目前探获的铷资源量达大型规模。
推进找矿突破——
新认识带来新发现
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入“三年有重大进展”的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投入大幅增加,找矿突破的喜讯不断传来。
公益性地质调查加强重要成矿区带调查与研究,开展重点地区重点矿种勘查试点示范,取得一批重要找矿成果。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研究所联合青海地调院,在三江北段及沱沱河地区开展成矿潜力分析、构造岩相填图和地球物理方法试验研究,并探获厚大矿化体,使得青海多才玛铅锌矿一跃成为特大型矿床。矿产资源所与江汉油田、长江大学合作,在江陵凹陷盆地中南部开展整装勘查,发现超过亿吨的富钾卤水资源。在河南省禹州、郏县、宝丰和鲁山县一带,郑州综合所开展的中低品位铝土矿地质调查,发现了具有一定地质储量的堆积型铝土矿,突破了此前华北地区无堆积型铝土矿的认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对西昆仑成矿带及塔什库尔干铁矿整装勘查区铁矿成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该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中含有大量的稀土矿……
作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老矿山找矿,也呈现出一个个惊喜——68个老矿山勘查类项目中已有54个项目验证见矿。其中,甘肃早子沟金矿、辽宁白云金矿、河南老湾金矿等9个项目新增资源量达大型规模,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浙江平水铜矿、河北金厂峪金矿等9个项目新增资源量达中型规模。
新能源与新兴产业矿产资源调查方面,最大的喜讯莫过于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此外,在祁连山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DK-1钻孔东南方向的DK-9科学钻探试验井中,再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单层厚度超过20米。
瞄准开拓油气新区、新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实施的“冀元1井”,试图探索古老地层里的含油气情况。成都地调中心在黔北地区通过对典型页岩气藏的解剖,圈定了15个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天津地调中心在华北地区启动了以页岩气为主攻矿产的非常规能源选区综合研究工作。
此外,全国新一轮金刚石找矿路线图也已敲定,将瞄准华北克拉通郯庐断裂带、鄂尔多斯古陆、太行山断裂带、扬子克拉通雪峰古陆、塔里木克拉通5个区域性战略选区,分四个层次推进。
服务国计民生——
水工环工作领域拓宽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 2013年,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调查工作拓宽服务领域,更加主动服务于国计民生。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项目,全面评价了417个沉积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圈定了341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靶区,建立了我国目前最完善、技术经济且实用有效的“空中—地表—地下”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立体监测体系,并实施了我国首个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初步建立起地质碳汇监测网络,科学回答了国内外对地质碳汇速率和稳定性问题的质疑,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大气二氧化碳减排增汇目标开辟了新途径。《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以不同时间尺度视角为我国过去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方面,我国已初步研发高寒浓雾山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天地空一体化远程地质灾害调查与会商系统全国覆盖,为快速应对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灾害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提供了一套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在三峡库区开展的危岩体变形机理研究及监测预警项目,完成了巫山县神女峰—望霞—白鹤坪危岩带的地质调查,并在望霞危岩带建成实时、连续监测系统。在四川宝兴县冷木沟特大泥石流沟建设的应急监测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冷木沟泥石流沟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在典型岩溶塌陷区,建立监测站点12处,实现了对岩溶塌陷水(气)动力条件的动态远程实时监控。
抗旱找水,地质调查队伍一直是一支中坚力量。2013年启动的乌蒙山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当年即新发现岩溶大泉27个,打井20眼,有效解决了当地4.13万人、19520头大牲畜和80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在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打出6眼探采结合井,直接解决了6个安置区约4万移民及1000头大牲畜的用水问题,为实现宁夏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华北严重缺水地区,先后在中条山新近系、古近系地层分布区、太行山片麻岩区和燕山花岗岩分布区等严重缺水老少边穷地区,寻找到了优质高产地下水。
增强科技创新——
提高找矿效率水平
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必须要加强地质调查的科技创新活力。2013年,中国地调局坚持科技创新与地质调查紧密结合,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使得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力量更坚实。
为提高找矿效率和水平,我国已迈出了向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实用化、国产化前进的坚定步伐。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攻克航空磁力、电磁、重力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制关键技术,为地质勘查提供新的技术装备和手段。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研究所应用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套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勘查系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多宝山整装勘查区首次试飞成功,将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有力的方法技术支撑。
为推进找矿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研制出两种适用于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岩芯气体采集的新方法,能有效解决原方法取气不完全、易造成分析误差等问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新型弯曲元技术,为天然气水合物海上地球物理勘探提供更为丰富的实验数据打下基础。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开展的套管钻进技术研究,为地质勘探顺利穿越复杂地层提供了实用、有效的钻进方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自主研发集成多项地磁观测技术,首次完成我国深海海底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提供了高质量的磁异常测量数据。
为激活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地调局以沉积型赤褐铁矿、攀西钒钛磁铁矿、滇渝地区中低品位铝土矿、重要“三稀”资源等典型矿产资源为突破口,期望通过3年科技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显著增加我国铁、铝、铜、铅、锌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可经济利用量。 此外,通过创新难利用矿产资源选冶新技术、新方法,山西、重庆等地的难利用含铝资源不再难用了,呆滞了400多年的四川丹巴低品位铜镍矿盘活了,极难选的重庆铝土矿“脱贫致富”了,甘肃国宝山铷多金属矿实现铷高效回收了……2013年,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