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图书馆步入“大时代”

——记中国地质图书馆开放式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程秀娟 尚宇 崔熙琳 发布时间:2013-12-02
  “打造开放式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国国土资源、地矿行业基层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国地质图书馆提出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良策。作为这一良策的受益者,越来越多的读者“无论身在何地,只要能上网,就能享受地质图书馆资源”。

  开放式服务 打造移动图书馆

  走进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院内的中国地质图书馆,大厅是开放式借阅台,大厅两侧分别是自习室、书吧。

  这里有丰富的地学资源。据统计,成立于1916年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目前馆藏文献量已达75万卷(册),包括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1万余套;有20余个大型文献数据库;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地学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及互借业务联系。这里当之无愧是目前我国地学文献馆藏量最大的图书馆。

  “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顾晓华对中国地质图书馆的这则馆训,有深刻的见解。“图书馆搜录书籍只是非常基础的工作,收藏来的文献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人们用好这些资源才是图书馆应努力的事情。这也契合当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他表示,“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除了做好为读者的到馆服务外,也要让那些没有条件来图书馆的人享受到馆服务一样的资源。”

  中国地质图书馆就此理念着力打造“开放式服务体系”,即通过“五大计划”(“大数据”、“大研究”、“大服务”、“大党建”、“大平台”),初步构建一个知识资源建设与用户群体互动、服务与需求互动、馆员与读者互动,物理空间与知识资源空间高度开放、用户高度参与的现代开放式服务体系。

  目前,图书馆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基本实现了“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网络化,办公管理自动化”的第一阶段目标。海量的馆藏资源已经全部由纸质文本扫描成了电子文本,为“移动图书馆”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出野外的宁夏地矿局的科研工作者小赵告诉记者,现在他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地质图书馆的材料,无论是坐在办公室,还是在野外勘查中。这种阅读的便利,已帮助小赵顺利完成了多个学术报告。

  定制型服务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转变馆员理念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前提。

  3年来,地质图书馆先后派人赴全国200多家单位学习、调研,并组织业务务虚大讨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拓视野,使大家正确认识到图书馆面临的形势,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图书馆渐渐摸索出了几套服务新模式。

  “一是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把调研了解需求、宣传文献资料、资源利用培训与学科馆员上门主动服务相结合,既找准了服务需求点,同时还不断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二是开展情报研究,不断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顾小华介绍。

  以满足读者多层次需求为例。近年来,图书馆在内部调整组织结构,成立咨询服务室、综合研究室、文献情报室和成果研究室等,陆续推出了《国外地学动态》、《地学文化动态》、《地调舆情》和《非常规能源信息》以及系列情报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知识化、学科化、个性化等多层次的服务。有的文选,还入选了国土资源部领导内参。

  “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向图书馆定制内容,如,希望了解某方面的知识,可以向图书馆提出,图书馆后台进行信息梳理后,再高效反馈给读者,我们拥有的很多资源是独家的。”

  此外,图书馆致力于推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文献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献资源的生产者。如果能推动作者、用户单位、部局系统内相关期刊的编辑出版部门与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比如,将单位的资料共享给图书馆,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局面,一定会建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完整的服务格局。”顾晓华相信,按照这种模式,图书馆的资源将会越来越丰富,实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目前图书馆已与33家单位达成了共建共享协议,包括贵州、宁夏、吉林、海南等省份的地勘单位。

  开放式服务新模式构建初始,即赢得好口碑。“系统内很多单位的地质业务处室都很重视,从总工程师到地质队的技术员,都表示欢迎。”顾晓华不无自豪地介绍。

  可持续服务 融入国际化发展趋势

  步入“大时代”地质图书馆,在“开放式服务体系”建设中,依然面临不少现实的困难。

  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图书馆梳理出一系列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方面。改革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对地质工作新发展、新情况、新变化、新机遇关注与研究不够,缺乏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二是队伍建设方面。学科带头人、领军型人才缺乏,业务团队不稳定,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新技术应用方面。主动关注、收集与跟踪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不够,特别是对图书馆快速发展有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动态研究不够,应用吸收能力不强。四是业务领域拓展方面。地学文献、情报研究、文化建设和成果管理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加强研究和深入实践。五是读者服务方面。需求的充分发现、挖掘和掌握还不够,知识服务水平不高,主动服务和走出去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问题源于斯,亦解于斯。针对上述问题,图书馆将继续深入推进五大计划扎实落地,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据顾晓华介绍,“大数据”是指整合图书馆所有馆藏文献资源和数据库,推进部局系统单位机构知识库建设,集成超大型的地学数据库,形成大家共享局面。“大研究”是指充分调动馆内人员开展岗位研究和地学科学情报研究,也整合调动部局系统和地勘单位力量来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满足政府、科技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大服务”是指全面推进学科馆员服务,组织图书馆全员开展服务,还整合系统单位力量共同开展服务;积极拓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法、方式和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实现5W的服务目标。“大党建”是指积极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以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纵向上党务与工青妇群团联合共建,横向上图书馆党群组织与相关单位党群组织间联合共建,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大平台”是指积极构建地球科学门户网站和地学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为部局系统及广大读者搭建一个方便快捷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软硬件基础条件平台或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