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九州生气恃风雷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年回眸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 周飞飞 发布时间:2013-11-21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带动下,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非常活跃



国土资源部成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



全国整装勘查区分布图











  日前,《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3)》完成编制工作。《报告》显示,2012年,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超过1200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3419.19万米,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616亿吨、铁矿40亿吨、铜矿431万吨、金矿917吨、钾盐1461万吨。

  近两年,中国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呈井喷态势,这显然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积极推进密切相关。恰好,今年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的第三年,即“358”目标第一阶段的实现年,也是有关部门对行动第一阶段成果、经验、问题进行集中归纳、思考的重要节点。于是,记者来到了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拜访了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仁义。

  1 “三年目标”超额完成,整装勘查亮点频出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找矿成果切入,这也是业内乃至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2013年的成果还在逐步的统计中,因此,我们获得的只能是截止到2012年年底的成果数据,但也足以反映找矿突破3年成果的辉煌。

  “总体来看,3年阶段性目标超额完成已成定局。”据陈仁义介绍,自2011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已发现一批具有世界级储量的大矿,勘查成果超出预期,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铀、钨、钼、镍的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地质工作进度快速提高,地质科技创新稳步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能源资源勘查方面有这样几个亮点:2012年,采用“煤铀兼探”的方法,新查明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实现了著名的“大营突破”,同时在北方盆地初步验证一批铀矿找矿靶区,有望重塑我国铀矿开发利用新格局。2011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3.42亿吨、天然气7225亿立方米;2012年再创佳绩,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5.21亿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年,天然气(含煤层气)9612亿立方米,为历年最高。煤炭勘查上也有新突破,在新疆和山西新增一批大型-超大型煤炭矿产地,在福建等南方缺煤省份也有新发现。

  金属矿产勘查取得一批世界级的重大发现:江西武宁大湖塘钨矿探明储量达106万吨,为世界级特大型矿床规模,有望成为世界最大钨矿,估算经济价值超过1500亿元;新发现3个超大型钼矿和两个超大型镍矿,其中新疆坡北特大型镍矿资源储量超过200万吨,规模仅次于我国第一大的金川镍矿。在战略新兴产业资源勘查方面的进展也不小,新发现甘肃国宝山铷矿和余石山铌钽矿、新疆卡鲁安锂辉石矿等一批大型以上规模的矿产地。

  “通过对3年目标的初步评估,预期第一阶段目标可如期完成,其中铀矿、钨矿可提前完成5年目标,钼矿、镍矿可提前完成8~10年目标。”陈仁义欣喜地说。

  综观这些找矿成果,绝大多数都“出产”在整装勘查区内。截止到2012年,前两批78片整装勘查区新发现矿产地135处,其中,大型33处、中型52处。新增资源量:铁矿石101.58亿吨,铜矿638.2万吨,金矿612吨、铝土矿石6.93亿吨、铅锌606万吨、钼矿115万吨、钨130万吨。

  “整装勘查是什么?就是根据矿床形成规律,以矿集区为单元,把分散的探矿权、勘查技术、资料信息、资金、人员和设备等勘查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统一勘查部署,统一组织,实现统一综合研究。这意味着,我国长期各自为战的矿产勘查工作已逐步进入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轨道。”

  这样的找矿效果当然也格外显著。以国内缺乏的铁矿资源为例,前两批共有19片整装勘查区是以找铁为主要目标的,在这些勘查区内仅在2012年度就投入勘查资金27.25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96.97万米,新增铁资源储量79.78亿吨,特别是四川攀西、青海祁漫塔格、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江西赣中、河南舞阳-新蔡等整装勘查区,获得的进展令人瞩目。

  “事实证明,整装勘查是一招‘妙棋’,真正做到了在遵循地质规律的前提下,对矿产资源勘查的科学规划和战略整合。”陈仁义说。

  一个相关的好消息是:就在不久前,我国第三批整装勘查区的遴选论证工作已经结束,按照勘查区内有大矿、有潜力、有规划、有积极性和有保障的“五有”原则,又有31个片区即将成为整装勘查区的新成员,使我国整装勘查区的数量拓展至109片,总面积约50.55万平方公里。相信它们的加入,将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实施,带来新的惊喜。

  2 四大要素相辅相成,新机制劲吹“找矿风”

  陈仁义认为,回顾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的这3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找到多少矿,而是真正构建了一种适合中国矿产资源勘查现状的地质找矿新机制。

  中国跨入改革开放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质工作走出了计划经济的牢笼,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质找矿还是没有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没有真正与市场需求接轨,显示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作效率低下、找矿成果不明显等诸多弊端。怎么办?唯有从体制机制上入手打破僵局。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找矿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好各类经济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而找矿新机制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要理顺各方关系,协调与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地勘单位、群众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找矿工作的超强合力。”陈仁义表示。

  如今,人们不仅已经熟知何为“地质找矿新机制”,而且已经从中受益。陈仁义认为,新机制至少带来了这样几个变化,或者说是形成了这样几个要素:地方政府重视,企业投资加大,科技引领凸显,地勘单位转换角色。

  第一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地质找矿工作,非常有积极性。

  在青海,找矿突破已成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11月,青海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地质勘查大会,成立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省级行动指挥部及13个整装勘查区办公室,编制了《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为了给找矿突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青海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地勘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若干意见》、《青海省引进大型企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外部环境的通知》、《关于鼓励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有关规定的通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群众受益机制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使找矿环境大大改善,企业投资日益活跃。

  如今,青海已成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现重大突破、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东昆仑的黄金、祁漫塔格的铜铅锌、沱沱河的铅锌、玉树的铜铅锌、祁连山煤铁铜铅锌5个新的国家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雏形基本形成,青海正在向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迈进。

  这只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全国的一个缩影。

  “只要省里对找矿工作感兴趣,下功夫去做,勘查外部环境恶劣、企业投资不足等种种问题,迟早都会迎刃而解。”陈仁义说。

  第二是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商业性矿产勘查步伐明显加快。

  今后10到20年时间内,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上新兴国家发展的提速期。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中国对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高位,急需立足国内,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提高保障能力。然而,矿产勘查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仅依靠国家投入无法满足需求,这就要求形成一种“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局面,其实,这也为当前巨大的社会投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出口”。

  “现在有很多单个项目,社会投资都超过了1亿元,这是找矿仅靠国家拨款的计划经济时代无法想象的。”陈仁义说,“最大的业绩是矿找到了、打出来了。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找矿的积极性特别高,加上他们的决策机制非常灵活,而且很有恒心和魄力,许多大矿都是不肯放弃、紧追线索打出来的。据统计,这几年我国风险勘查投资中社会资金已占到了2/3以上,今年受经济形势影响,社会投资稍有下降。”

  陈仁义还特别谈到了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为了突出勘查的重点、降低社会投资的风险,我国设立了中央地勘基金,各省政府也建立了省级地勘基金,承担和分解找矿风险,大大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衔接。在赣中地区铁矿整装勘查区,江西省地勘基金实施了3个项目并提交了3个中型规模的矿床后,2012年省地勘基金仅投入1500万元,拉动了社会资金1.52亿元,现已探获8个中型铁矿床,已提交及已控制的铁矿矿石量超过了3亿吨;在江西武宁—修水大湖塘钨铜矿整装勘查区,社会资金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自筹资金2.3亿元,通过“整合促整装、整装促突破”的方式,探索了一条“基础先行、整合推进、优选队伍、集中投入、创新思路、合作共赢”的新路,提交了一处世界级的超大型钨矿。

  第三是科技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找矿工作就是以科技为引领、为支撑的。每一个大矿的问世,都是一批人扎根在勘查一线,踏踏实实钻研的结果!现在,勘查程度这么高,要想‘瞎猫碰上死耗子’,那是完全不可能的!”陈仁义对此深有感触。

  第四是地勘单位的作用能否发挥好,对找矿突破举足轻重。

  地勘单位是找矿工作的主力军,具有明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能否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作用,关键要看能否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从机制上改变他们‘打工仔’的角色和地位。毕竟矿产勘查不同于工程施工,找矿人的责任心和下功夫的程度,是能否找到矿的重要因素。”

  “这几年,大的找矿成果都是这几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真正体现出投入有效率、投入有效益、找矿有奖励、地方能受益。实践证明,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构想和举措。”陈仁义强调。

  3 理论先行摸清规律,科技成为超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驱动力。在矿产勘查领域,科技创新更是以无可辩驳的强劲驱动,成为找矿突破的灵魂与心脏。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胶东地区黄金资源勘查的突破可谓一大亮点:胶东深部找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新发现中型以上金矿床20处,共探明金资源储量1200余吨。特别是在焦家成矿带深部连续探明5个特大、超大型金矿,使这一区域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600余吨,成为国内最大的世界级金矿床。

  “为什么在勘探程度极高的胶东地区还能获得如此惊人的找矿成果?依靠的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陈仁义告诉记者,胶东黄金突破是深部找矿的结果,通过对该区矿体侧伏规律、构造叠加晕等找矿预测研究及深钻技术的应用,找矿的深度已从过去的地下800米,发展到如今的地下2000多米。为此,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不断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为勘查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其中,《胶东金矿集区超深部综合地质研究与资源预测》科研项目,在三山岛断裂成矿带的西岭矿区启动了4000米科研深钻施工,开创了我国金属矿产深部探矿工作的先河,填补了国内深部黄金勘查和成矿规律研究的空白;《山东省胶西北金矿集中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金矿找矿与成矿模式》项目,历经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攻克了胶东深部金矿找矿的关键理论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查明了矿床的纵向空间分布规律,创建了“阶梯式”的成矿找矿模式。深部找矿对勘查手段当然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胶东地区,勘查人员除了应用传统的钻探和物探方法外,同时还辅以地球化学、卫星定位、GOVIEX-超大功率激电技术和机械化、电算化的Zeus测量方法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找矿效率。科研表明,在胶东地区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地质找矿已经进入了一个用理论和科技说话的时代。”陈仁义在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实例之后,自豪地告诉记者,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就是专门“培育推广”找矿科技的平台,“我们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我们的职责是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显现出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各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个学科全国最强的科技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最直接最实用的科研成果,再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推动找矿突破。简单说,我们是一个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专门技术服务机构。”

  尽管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是今年4月才正式揭牌成立的,但中心从2011年筹建之始,便协助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特别是整装勘查、老矿山找矿、矿业权管理研究等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

  在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融合的这3年中,技术指导中心都具体做了哪些“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据陈仁义介绍,技术指导中心集中力量,以叶天竺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组织中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等主要地质类院校、科研院所的跨部门、跨行业多名矿床学专家、地球化学专家、构造学专家,在危机矿山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开展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创建了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体系,为全国整装勘查和老矿山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

  中心在全国多次举办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就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解剖和交流答疑等方式,明确了勘查区找矿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地质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勘查区找矿工作的科学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陈仁义透露,中心正在组织编撰的《勘查区固体矿产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预计2014年初即可出版。该专著通过研究各种地质作用下各种类型矿床实际存在的成矿作用过程中重复出现及普遍存在的复杂纷繁的成矿现象,以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成因矿物学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最终揭示成矿地质现象的普遍性原理。“这样专门针对找矿实战的专著,对进一步识别各种成矿地质现象,指导找矿勘查,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找矿难度日益加大,物探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凸显,直接关系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中心着力构建“物探技术服务平台”,加大了应用技术升级和推广的力度。如:联合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针对矿产勘查中技术方法应用的薄弱环节,构建了勘查技术战略合作平台,为整装勘查区及老矿山找矿项目开展物化探数据处理及解释服务等工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物化探应用效果;针对国内物化探工作者还需要在“精细设计、精细施工、精细解释”3个方面重点提升的现状,在梳理总结全国物化探找矿精细做法基础上,兼顾一些实用新技术,选择典型勘查区进行了示范并总结;根据勘查单位的具体技术需求,认真分析整装勘查区和老矿山找矿中遇到的物化探技术难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与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为了推广物化探新技术、找矿好做法, 提高一线队伍物化探技术应用水平,技术指导中心还定期举办物化探技术培训班。

  许多人都对今年4月份在北京举办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国际高级研修班”印象深刻。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来自力拓、Arctan、ExploreGeo、凤凰地球物理、Zonge等国际知名公司的10多位国外地球物理专家,所带来的国内外地球物理勘查最新进展和国外先进找矿技术及实战经验,为近300名地勘单位找矿一线项目负责人、科研院校教学科研骨干奉上了一份难得的高科技“营养大餐”。如今,那次研究班授课专家的讲义“挂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网站上,随时为需要者提供参考和借鉴。难怪有人将其赞为“中心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的切实有效服务之一”,希望中心能举办更多类似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来自陈仁义的消息是,今年年底前技术指导中心还将再举办一期物探技术研讨班。

  4 综合研究持续助力政策跟进化解难题

  陈仁义认为,“超前思考、强力支撑”是对技术指导中心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作用的恰切总结,而“超前”,不仅体现在找矿理论技术方法的提炼归纳上,更体现在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各种前瞻性研究。

  自2011年筹建以来,中心协助部矿产勘查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组织实施全国地质找矿工作,协助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参与承办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组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整装勘查和老矿山找矿项目进展跟踪、技术指导、动态评估、信息统计和成果综合等工作;筛选有望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矿集区;组织整装勘查矿业权管理和配套政策研究。同时,开展了矿产勘查规划部署研究,创建了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体系,搭建了物探技术应用与数据处理解释合作平台,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全程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发挥了强力支撑作用。

  针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起步过程中暴露出的“两少两降一难”,即“整装勘查区总体投入少、社会资金投入少,探矿权出让下降、采矿权出让下降,整合难”等突出问题,技术指导中心在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的领导下,会同有关单位组织专门力量,对已有矿产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和文件分别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措施建议。同时,配合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办公室研究起草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通知》(即140号文件)。该文件已于2012年9月正式颁布实施。

  “140号文从公益性项目、勘查基金、技术指导和资料服务等方面,明确了向整装勘查区的倾斜措施,并就完善整装勘查区矿业权管理、鼓励和保护社会投资者等内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一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快速突破至关重要。”

  陈仁义透露,最近中心正在组织相关人员对整装勘查区进行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整装勘查跟踪评价与专家指导、以及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两方面工作。

  找矿预测研究,主要针对整装勘查区内近期有望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重点勘查区或找矿远景区,通过开展专题地质填图,编制岩性构造填图、综合岩性构造填图、成矿构造填图、成矿流体蚀变矿物填图等系列专题图件;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初步查明整装勘查区主要成矿地质作用和矿床类型,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分析深部找矿的可能性,结合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推断深部矿体可能的赋存位置,提出深部探矿工程部署建议,促进找矿突破。

  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主要针对整装勘查区不同的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地貌景观、人为干扰因素等具体情况,开展勘查技术方法的实用性研究和示范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配合必要的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为深部探矿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项目,充分借鉴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的成功经验,研究方向来源于矿产勘查工作实际需求,研究工作由科研院校牵头,地勘单位参加,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陈仁义说。

  当然,配合部、局做好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只是中心大量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整装勘查区的指导跟踪,协调专家,实行分区分片负责制,及时掌握各整装勘查区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待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评估完成后,中心将会立足技术层面,配合部矿产勘查办公室对整装勘查区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找矿潜力评价结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对资源的需求,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编。”

  “概括地说,下一步,技术指导中心将在部、局领导下,重点从动态跟踪进展—调整规划部署、组织科技攻关—开展技术服务、总结推广经验—提出措施建议等三方面着手,通过加强整装勘查跟踪指导、全面推进老矿山找矿工作、做好整装勘查区矿业权管理业务支撑,进而做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与服务工作。相信,在即将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地质找矿新机制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多更大的新突破将破土而出。”显然,陈仁义对此充满信心。

  整装勘查区概况

  目前的109片整装勘查区分布在我国25个省(区、市),共涉及15个矿种。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1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片,云南省9片,西藏自治区8片,青海省、河南省、广东省各7片,江西省6片,安徽省、贵州省、甘肃省各5片。

  整装勘查的主攻矿种以国家紧缺和大宗支柱性矿产为主,兼顾锰、锡和新兴材料资源。从矿种方面划分,铜矿23片、铁矿21片、金矿20片、铅锌矿11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