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先行的脚步

从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看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新部署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3-11-07


11月3日下午,中国地调局主办的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题论坛上,中国地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以及2014年的工作部署。 刘 瑶 供图



在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展出的公众版中国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刘 瑶 供图

    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找矿支撑作用凸显
      ——中国基础地质调查2013年进展

  2013年,中国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在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优先安排整装勘查区,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圈定找矿有利地段,发现矿化线索,为找矿指明方向。

  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21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283万平方千米 ,占陆地面积的29.5%。

  ★1∶25万区域重力调查:

  完成24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548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57.1%。

  ★各类航空物探:

  完成51万测线千米,首次开展了陆域航空重力调查和时间域直升机航空电磁调查工作。

  ★1∶25万区域化探:

  完成东天山、大兴安岭、冈底斯、班公湖—怒江等重要成矿带13万平方千米。在大兴安岭、东天山和班公湖—怒江等成矿带开展1∶5万化探示范约9352平方千米。

  找矿支撑作用凸显

  ★区调重要找矿成果: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矿(化)点32处。在日土—弗野、多不杂—青草山等远景区及其外围新发现很多矿(化)点。

  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带:发现矿(化)点63处,其中铜多金属矿(化)点发现24处。

  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发现矿(化)点38处,铜多金属和铁矿找矿取得较大进展。

  天山成矿带:发现矿(化)点20余处。 哈密金锑矿化点具有非常好前景。

  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发现矿(化)点64处、重要找矿线索44处。

  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发现矿(化)点116处,找矿线索327处。其中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第四系盆地中早白垩世煤层取得较大进展。

  武夷山成矿带:发现矿(化)点25处,其中转入后续勘查3处。

  新疆东戈壁地区:圈定出4个找矿靶区,结合靶区1∶1万重力和激电工作,推断出2处重点找矿区。

  ★物探重要找矿成果:

  黄碱滩找矿靶区:推断了黄碱滩区、黄碱滩西南区2处重点找矿地区,经工程验证后分别发现铜矿(化)体和辉钼矿化体。

  安徽泾县—宣城地区:通过1∶5万重力调查,圈定了朱桥、新河庄、包村等找矿远景区和重力异常,多个异常见矿。

  河北冀东地区:在乐亭县鲁家坨重(磁)异常外围两个异常钻孔验证700米附近见矿。

  小兴安岭成矿带:新发现航磁异常709个、航放异常79个,查证航空物探异常101个,发现锌、钼、铁、铜、铀等矿点8处。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通过1∶2.5万航磁测发现一批异常。张营异常和拐子沟异常,均钻探验证见到钒钛磁铁矿。

  新疆东天山荒漠戈壁景观区:通过阿齐山地区1∶5万区域化探,发现阿齐山锌铅银铜砷锑异常带;通过探槽显示矿化普遍,进一步钻探显示铅锌成矿前景巨大。

  ★区域化探重要找矿成果:

  甘肃白头山:通过1∶25万区域化探圈出Li-Be-Sn-Au-Mo-Nb等元素综合异常;异常检查发现伟晶岩脉且含高含量的铷、铌钽。目前在白头山获得铷资源量达大型规模

  三维地质调查试点进展顺利

  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分层次部署了不同类型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14项,目前已初步摸索出三维地质建模思路,建立了基于剖面和地质图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研发了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

  相山火山盆地:根据1∶5万填图和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构建了3D地质概念模型。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根据1∶25万地表填图资料并结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初步构建了白碱滩盆山结合部三维地质模型。

  北衙矿集区:依据1∶5万地表填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金矿区的钻孔资料构建了北衙金矿的三维地质概念模型。

  松辽盆地外围:初步建立了巴彦塔拉幅三维地质图,为松辽外围晚古生代以来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部署提供了基础地质数据。

  本溪矿集区: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对基底构造有了全新认识,发现鞍山—本溪地区覆盖区及逆冲推覆构造下存在巨大铁矿资源潜力。

  龙门山构造带:建立了龙门山构造带不同属性参数的三维模型,对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建立了第四纪地质填图单位对比方案,对第四纪地质钻孔进行标准化,初步实现了基于钻孔的第四纪三维结构模型框架的构建。

  促进找矿突破 保障环境安全

  ——2014年中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落实找矿新机制和 “358”目标;坚持大项目机制,做实计划项目;坚持统筹部署,强化综合调查评价;坚持科技引领,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和促进找矿突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民生,推进地质调查科技支撑与信息化服务。

  服务和促进找矿突破

  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调查

  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按整装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和成矿区带3个层次,统筹部署区域地物化遥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加快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远景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以及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试点等工作。航空地球物理调查重点在晋冀、辽东—吉南、西天山、豫西、武夷山、川滇黔相邻地区等重要成矿区和四川攀西、宁夏贺兰山等地区开展。

  油气(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

  ★油气资源基础地质调查

  以塔里木、青藏(羌塘)等大型盆地等为单元,主要开展油气资源基础地质调查与综合调查评价。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技术攻关

  开展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页岩气调查评价,以及页岩气有利区块优选与技术攻关等。

  ★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

  开展氦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重点矿种调查评价

  开展煤炭、铀、地热、“三稀”、钾盐、重要非金属等重点矿种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主要开展南方缺煤省份煤炭资源调查、铀矿资源调查评价、地热调查评价、“三稀”资源战略调查、钾盐资源调查评价、全国重要非金属调查、我国主要盆地安排煤铀等多种能源综合调查、我国重要化工矿产调查评价、全国金刚石战略调查、全国锰矿资源调查评价。

  ★整装勘查技术支撑

  开展整装勘查进展跟踪与评价;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矿产勘查关键地质问题攻关与找矿方法技术示范。

  老矿山深部与外围矿产调查评价

  统筹部署全国老矿山找矿工作,主要开展老矿山找矿基础性地质工作、前期找矿预测和部分验证工作。

  服务生态文明和保障民生

  重要经济区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

  以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为主,开展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地质遗迹调查等,重大资源环境变异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区、重大工程环境效应区等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多类型多尺度的缓变性地表形变调查与监测,突发性地表形变遥感调查与应急监测,中小城镇水工环综合调查示范。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严重缺水和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青藏高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

  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重要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研究。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重大工程区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

  地质调查科技支撑与信息化服务

  地质调查科技支撑

  加强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综合利用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创新。大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主要开展: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研究、成矿理论研究与矿产预测、地质调查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建设、地质调查国际合作。

  信息化建设与资料服务

  建设国家地质数据、健全完善数字调查系统、建设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地质调查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开发地质信息服务产品、提升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

  资源潜力大  家底待摸清

  ——中国新能源与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勘查进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在这一形势下,必须加强未来新兴矿产调查评价,大力推进这些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非常规油气资源

  ★页岩气

  全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其中上扬子及滇黔桂地区的页岩气资源技术可采资源量达9.9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9.63%。通过对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层系页岩气形成富集条件的分析,评价优选出180个页岩气有利区。

  页岩气勘探在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领域、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陆相3个领域实现突破,在西北地区侏罗系陆相、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陆相、南方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3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煤层气

  据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中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1012立方米,1500米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87×1012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等9个盆地群

  截至2012年底,新增探明储量为5519×108立方米,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沁水盆地南部形成两个上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油砂

  据新一轮资源评价资料,中国油砂地质资源量为59.71亿吨,可采资源33.03亿吨。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羌塘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油页岩

  据最新的资源评价数据,中国油页岩总资源量7391.05亿吨,折算成油页岩油487.40亿吨,分布在22个省(区)的48个盆地,共有81个含矿区。全国资源查明率为14.9%,探明率仅1.2%。

  ★天然气水合物

  先后在南海神狐和祁连山木里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既有海域水合物又有陆域水合物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总资源量相当于1000多亿吨油当量。今年,在祁连山更大区域再次发现水合物。

  “三稀”金属资源

  稀土: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发现106个稀土矿区,约1/3的尾矿资源可再次利用,并发现了一批具有稀有稀土找矿前景的地区。

  稀有金属:在四川西部、新疆阿尔泰等均发现较好的稀有金属找矿前景。

  稀散元素:在山西平朔、陕西黄陇等煤田发现伴生稀有稀散金属。

  非金属矿产资源

  ★金刚石

  近年来,中国地调局重点围绕华北陆块郯庐断裂带和扬子陆块雪峰古陆,兼顾鄂尔多斯古陆、塔里木陆块等,统筹部署金刚石远景调查和重点评价工作。2010~2013年在辽宁瓦房店、贵州镇远马坪、湖南常德—会同、安徽宿州、山东蒙阴等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相继有金刚石及指示矿物。

  ★石墨

  中国石墨矿物储量约2亿吨,分布于25个省(区、市),占全球探明储量的71%。近几年,通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河南小秦岭地区、江西北武夷地区、内蒙古兴和地区新发现多处晶质石墨矿产地。

  ★高纯石英

  虽然中国目前尚无高纯石英矿资源产地,但通过调查评价工作,在江苏东海地区、陕西商南地区、湖南城步地区、安徽凤阳地区及山东临沂地区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新发现了SiO2含量在99%以上的可用做提纯高纯石英的优质硅质原料(脉石英和水晶)。

  服务更广泛  使用更方便

  ——中国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公众版介绍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地质信息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基础地质信息的服务范围,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制作了公众版地质图系列。该系列地质图,保留了原图件中全部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数据精度与原比例尺精度保持一致,使用者可以方便获得图形矢量数据和地质要素的属性信息。

  ★1∶50万地质图及其空间数据库

  1∶50万地质图,是利用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依据构造岩浆动力学理论,反映岩浆活动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区域构造动力学特征;应用板块构造及大陆动力学理论,反映构造的特殊地质体;以岩石地层单位,按照全国10个地层大区、20个地层区、78个地层分区,确定5347个地层单位统一编图。

  空间数据库按照地质要素进行分层,主要包括年代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岩、地质界线、断层、同位素、火山口等地质要素。

  ★1∶25万地质图及其空间数据库

  1∶25万地质图,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空白区,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该套图件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组成与演化、高原隆升与第四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带地质调查,为我国区域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造山带及区域构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空间数据库按照地质要素进行分层,主要包括构造及构造变形带、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围岩蚀变带、脉岩、侵入岩、火山岩岩性、地层单位等地质要素。

  ★1:25万地质建造构造图及其空间数据库

  1∶25万地质建造构造图,是在收集整理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资料,通过系统梳理区域成矿的建造和构造要素,深入分析沉积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大型变形构造、综合地质构造等特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地质基础性图件。

  空间数据库按照地质要素进行分层,主要包括沉积岩建造、火山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侵入岩、构造演变带、变质岩建造、大型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断裂与褶皱 。

  ★1∶20万地质图及其空间数据库

  1∶20万地质图是一整套全国范围内,最为完整、覆盖面最为全面的区域地质基础图件,该图件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按照统一的规程规范获得的第一性地质资料编制而成,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区域地质特征,在矿产资源评价、地下水勘查、工程勘察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空间数据库按照地质要素进行分层,主要包括火山岩岩性 、侵入岩 、脉岩 、围岩蚀变 、构造变形带等地质要素。

  ★1∶20万水文地质图及其空间数据库

  1∶20万水文地质图是一整套全国范围内,最为完整、覆盖面最为全面的区域水文地质基础图件。该图件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按照统一的规程规范获得的第一性地质资料编制而成,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区域水文地质特征,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基础资料。

  空间数据库按照地质要素进行分层,主要包括基础地质 、地下水类型 、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富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