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牵头承担的“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电、磁、放)综合站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应用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套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勘查系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多宝山整装勘查区开展了180米飞行高度1:1万比例尺以及120米飞行高度1:5万比例尺的无人机磁放综合测量,飞行总测线2980公里,控制面积200平方公里,圆满完成了试生产飞行试验,取得了高质量的测量数据。这是国内首次应用无人机成功开展面积性的航空物探(磁、放)综合测量工作。
“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电、磁、放)综合站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是中国地调局2013年新开项目,由物化探所承担,联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项目实施短短九个月就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无人机改装与系统集成、超低空自主导航及飞行控制、无人机磁干扰补偿校正等关键技术难题,改装研制出一架适于搭载航磁航放设备的中型无人机,研制了具备远程测控能力的航空磁力仪等设备,开发出航迹规划软件、航磁航放测控软件、超低空飞行控制软件,集成形成了一套具备长航时、超低空、全自主飞行、可全天候作业、远程监控能力强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
科研人员利用研制出的设备在试验区进行了多科目验证飞行测试16架次,试生产飞行试验8架次,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测量数据。试验证明,系统续航能力超过7小时,航程超过1400公里,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4-5级风的条件下实现了顺利起降和超低空作业,并通过高精度全自主导航功能进行了2架次夜航,验证了该系统的全天候飞行测量能力;测线偏航距保持在10米以内,具备较高的测控精度,完全满足高精度航空物探作业规范的要求。同时,对测量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无人机磁测系统的补偿后标准差优于航磁规范要求的80pT,噪声动态水平达到一级数据质量标准,未调平数据的磁测总精度达到2.77nT的高水平,保证了测量数据的有效性、精确度。
对首次面积性试生产飞行数据处理形成了区域航磁△T异常剖面图,经过各项指标对比,与该区域现有有人机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
首次面积性试生产试验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实用的超低空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勘查系统,这将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有力的方法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