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航遥技术高峰攀登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杰出青年”杨日红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邵帅
发布时间:2013-09-23
温文尔雅,一身书卷气息的杨日红,到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工作10余年来,在航空物探遥感技术领域潜心钻研,开展了多项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多项创新性技术。
完善遥感找矿技术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与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为了提高找矿效率和准确程度,杨日红刻苦钻研地质矿产遥感探测与评价技术,发展完善了“遥感五要素”找矿技术体系,在藏东“三江”和豫西南等地区的矿产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日红主持的多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的遥感课题,研建了基于遥感示矿信息的境外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决策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相关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矿产资源信息。他主持完成的“十一五”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开展的非洲矿产资源遥感探测与评价,为我国矿产资源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杨日红先后参加、负责完成30多个项目/专题,先后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1年入选首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发展国土资源遥感调查技术
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之一。瞄准这一前沿领域,杨日红大胆创新,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完成了三峡库区重点地质灾害城镇遥感调查与监测示范,开辟了我国地质灾害三维可视化解译与分析技术应用的先河。通过三峡库区、四川天台乡滑坡和西藏帕里河滑坡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区或特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丰富与发展了“数字滑坡”遥感技术,技术成果获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受灾地区的遥感影像信息,杨日红抛下刚刚出生的儿子和产后虚弱的妻子,义无反顾带领无人机组前往灾区。在余震不断、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凭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他带领无人机组迅速获取了灾后影像,为及时了解灾情并科学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我国开展无人机遥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致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除了在专业方面刻苦钻研,杨日红还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2007年,航遥中心提出建设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实验室工作计划。杨日红承担了大量的前期筹建工作。如今,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实验室已成功入列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杨日红还积极投身于航空物探与遥感仪器研发野外试验基地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和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以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实验室为核心的综合科研创新平台。为加快航空物探遥感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杨日红积极推动创立了“航遥青年创新基金”,专门用于资助35岁以下的国内外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和院校在读研究生,支持其在航空物探与遥感及相关领域开展探索性技术方法研究。至今,“航遥青年创新基金”先后资助了30个课题,16个课题已完成成果验收,共发表论文31篇,其中EI检索8篇,申请专利3项均已获授权。通过承担“航遥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多名受资助人成长为航空物探遥感领域的技术骨干,有的已具备了独立承担项目任务的能力。
“登山必至峰顶,移步必靠步行。”凭着这样的信念,杨日红的航遥技术创新之路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