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术优势 实施科学救灾
——记中国地调局赴四川暴雨重灾区应急救灾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石菊松 田深 唐亚明 倪化勇 宋志 梁冬萍
发布时间:2013-07-29
中国地质调查局:紧急部署应急救灾
6月下旬以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连降大到暴雨,地灾高发频发,多地发生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地灾防治形势异常严峻。四川“7·9”特大暴雨有一半县(市)受灾,支援四川“7·9”暴雨重灾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灾应急排查队伍现场调查工作近日全面展开。
7月7日以来,四川汶川和芦山地震灾区遭遇强降雨袭击、诱发大量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接到国土资源部指示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从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水环地调中心、成都工艺所、地质环境监测院等5个单位,紧急抽调70余人,组成11个应急排查组和1个专业监测技术指导组,赴都江堰、汶川、绵竹、北川、安县五县(市)支援四川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
其中,西安地调中心成立5个排查组;成都地调中心2个排查组支援绵竹市;探矿工艺所2个排查组支援北川县;水环中心2个排查组支援汶川县。水环中心和环境监测院成立专业监测技术指导组,以5个县(市)为主,对排查出的重大地灾隐患做进一步的踏勘调查、提出专业监测方案建议。
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开展我省暴雨重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的函》的四项要求,应急支援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点针对人口集聚区(乡镇)、重要工矿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开展重大地灾隐患点的排查和风险评估,特别是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对高位泥石流物源、高位滑坡隐患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做到“坡要到顶、沟要到头”。二是对工作区排查出的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隐患,提出专业监测预警建议;三是为地方排查队伍提供技术指导。
7月18日至7月21日,支援队伍陆续抵达工作现场,经与当地政府和省内排查队伍充分沟通衔接、密切配合,现场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截至7月21日,支援队伍累计共排查灾害点103处,其中新增点49处,险情加剧点28处;详细调查重大地灾隐患18处;累计复查复核治理项目27处。
成都地调中心:赴绵竹应急排查地灾
绵竹市是“7·9”特大暴雨受灾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清平乡的地灾易发点,包括绵远河上的文家沟、走马岭沟等泥石流沟,几乎同时发生地质灾害。按照部、局的统一部署,成都地调中心立刻行动,紧急抽调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应急排查工作组。
7月18日,应急排查工作组紧急前往暴雨重灾区绵竹市,开展地灾应急排查工作。7月19日,应急小组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抵达绵竹,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边”的原则,重点针对人口聚集区,关注高位泥石流,全面排查地灾隐患点,开展地灾成灾条件调查,隐患点巡排查及核查地灾治理工程运行效果等具体工作,提出防灾措施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做好汛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成都地调中心地灾应急排查组已绕道安县抵达绵竹市灾情最为严重的孤岛清平乡,开展应急排查工作。
西安地调中心:应急排查借鉴汶川芦山经验
7月18日,西安地调中心24人迅速组建了5个小组应急排查队伍。其中,3个组支援都江堰市,2个组支援安县。7月19日晨,应急排查队紧急开赴四川强降雨地灾一线。借鉴“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地灾应急排查的经验,要求对每一处隐患点能当场作出判断,并提出防灾、减灾及紧急避险措施和建议,为当地政府提供技术支撑。
探矿工艺所:北川排查62处灾害点
7月19日至7月23日,探矿工艺所两个地灾排查组抵达四川暴雨重灾区,全面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截至7月23日,应急小组在北川共排查灾害点62处,其中新增点52处,险情加剧点8处,灾害点共威胁219户796人,涉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达4475万元;累计复查复核治理项目3处,包括出现险情需避让搬迁1处,需采取排危、清淤等简易维护措施点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