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正能量 筑牢生命线
——写在国土资源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之际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振国
发布时间:2013-07-05
开栏的话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分层次逐步展开。7月2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动员讲话中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聚焦解决“四风”问题,把“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维护权益执政为民”作为“自选动作”,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任务。
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汇聚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正能量,本报从今天起开设“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大力宣传国土资源部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的好经验、好做法。
政策文件出了不少,有些文件“错也没什么错,用也没什么用”;
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疲于应付,耗费大量精力,去基层的时间少了;
地方的同志“跑部前进”,多是为了跑指标、跑项目;
讲“服务地方政府”多,讲“服务百姓”少;
讲“维护群众长远利益”多,讲“维护群众眼前利益”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甫一开始,国土资源部的党员干部就对照中央要求,动真格、敢碰硬,对涉及“四风”突出问题的现象及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现实需要,表明了中央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期盼。国土资源部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丢掉包袱,开动机器,积极主动、诚恳自觉地参加到活动中来,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同时,部党组决定,把‘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维护权益执政为民’作为‘自选动作’,列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姜大明部长在国土资源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方向。
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
优良的作风,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也是建设一流干部队伍、完成“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神圣使命的重要保证。
国土资源事关国家战略全局,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国土资源保障和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三保”压力逐年增大:资源供求关系趋紧,“保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加大;粗放利用资源大量存在,违法违规反弹压力增大,“保资源”任务艰巨;一些地方违法征地、暴力征地、侵犯群众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保权益”诉求更加迫切。
“三保”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三条底线,底线能否守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过硬。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国土资源部负责我国国土资源全盘的业务指导、政策制定和监督检查,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落了“灰”、有了“病”,就容易脱离实际,直接影响资源管理效能,甚至干扰经济社会发展。
仅以部系统为例,人员多、摊子大、战线长,党组织更是“总量大,层次多,类型多”。据介绍,党的组织关系隶属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的,有部机关、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等单位,部系统现有党员1.3万多名,占到干部职工总数的60%,其中,部机关党员361名,占职工总数的92%。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作风是否过硬,对国土资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十分关键。
毋庸讳言,在国土资源部门,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究其原因,与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感情不深有关,更与少数领导干部沾染官僚习气,不愿、不会、不敢做群众工作有很大关系。
早在今年5月份,国土资源部就组织调研组赴地方听取意见,并开展问卷调查。收回的2829份有效问卷中,76%的群众对形式主义问题反映强烈,34%的群众认为存在官僚主义,部分群众认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教育实践活动,切中作风建设这个要害,适用于全党,也适用于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好了,就能够使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做到“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就能够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在全国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就能够不断增强宗旨意识,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风”解决好了,“三保”任务才有望全面落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立行立改,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维护权益执政为民”为重点任务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活动的总要求。国土资源部系统每位党员、每位干部都要对照要求,“红红脸,出出汗”,甚至“排排毒”。
解决“四风”,需要有勇气揭短亮丑,需要有智慧深挖根源,需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关键是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立行立改,收到实效。
国土资源部党组分析认为,“四风”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病根”,与群众观念淡化、宗旨意识不强有关,更与职能转变不到位、改进作风缺乏基础有关。
梳理发现,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实施差别化管理,但政策制定仍存在“一刀切”现象;改革试点较多,赢得地方欢迎,但整体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够强;尽管下放了一批审批权限,但审批环节仍然较多,重审批、轻监管;业务骨干都“拴”在机关,基层调研时间有限;特别是涉及群众资源权益维护的思想上重视不够,有效措施不够多;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党员干部,但执法督察的权威性仍有待加强。以行政审批事项为例,部机关尽管过去几年清理了一大批,但仍有精简的较大空间。
基于上述认识,吃透中央精神,在保证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国土资源部设计了“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维护权益、执政为民”作为“自选动作”。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6个字的“自选动作”列入了国土资源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十六字”的内涵呢?
“转变政府职能,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班子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又是国土资源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姜大明部长指出。转变职能,是改进作风的前提和保障;作风改进,也会促进职能转变。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群众利益,真正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执政为民。
说得更细一点:通过转变职能,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与地方、市场、社会的关系就能进一步理顺,并激发各方活力,“跑部进京”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少,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通过改进作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涉及民生的工作,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用姜大明部长的话说,“认真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办一批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做到“让中央放心,受社会尊重,让群众满意”。
一级做给一级看,克服“消极观望”、“疲劳厌战”、“影响工作”的心态
县看市,市看省,省看中央。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之一,就是坚持领导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领导带头,是治理顽症、破除积弊的重要突破口。领导带头弘扬优良作风,就会在无形中产生强大的引领力量,带动整个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
姜大明部长在动员大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带头搞好学习,带头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抓好整改,请广大党员干部监督。”
根据部实施方案,从7月份起,部党组带头开展、先行示范,体现了部党组的坚定决心。“四风”问题的完全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不改不治,更加积弊难返。所以,要看到中央的决心,要端正我们的态度,避免认识误区和精神倦怠:
要克服“消极观望”思想。不要认为这次活动“与我无关”,更要消除“等这阵风过去再说”的观望心理,真正把自己摆进去,“触及灵魂”;
要克服“疲劳厌战”情绪。一些同志曾多次参加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便产生了“未战先疲”的情绪;
要克服“影响工作”的心态。作风建设体现在机关工作的一言一行当中,与当前推进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等日常工作是相互促进、充分融合的关系,应该以业务工作新成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两手抓,两促进”。
为此,国土资源部党组设计了三大环节,共十四项主要任务,特别是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提出了预期成果,让我们充满憧憬与期待。
干好工作,需要“钉钉子”精神。反对“四风”、解决“四风”问题,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徐德明副部长在动员大会上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有了这种劲头,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不虚、不空、不偏”,实现祛歪风、压邪气、倡新风、树正气。
有媒体评价,这是一次大考,考生是全体党员,考官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期待,国土资源部门能在这场大考中得高分,真正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