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烟台钻探技术高级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加强深部和海上钻探技术工艺水平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秦幸福 耿仁东
发布时间:2013-07-04
6月29日~30日,深部钻探和海上钻探最新进展高级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研讨会上,院士专家提出,要加强深部和海上钻探技术工艺水平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金振民,世界地科联副主席、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耶尔德雷姆·迪莱克,埃及坦塔大学教授穆罕默德·M·阿布·安巴尔,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大学和钻探科研单位,全国部分省地矿局和地勘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围绕深部钻探及海上钻探施工技术进展、汶川科学钻探施工及进展、江西省铀矿第一超深孔、安徽省深部钻探技术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研讨会上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国在小口径岩芯钻探领域大力实施科技引领战略,着力提升钻探施工技术工艺水平,在艰苦地区、复杂地层、海上钻探、大陆科钻和深部钻探等新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多次创造小口径岩芯钻探国内孔深、孔斜、孔径纪录:山东莱州中国岩金勘查第一深钻,终孔孔深4006.17米,打破四项全国纪录,深部钻探技术再上新台阶;大陆科学钻探进展顺利,其中,西藏罗布莎科钻创造了1853.79米的青藏高原第一孔深纪录;庐枞科钻终孔孔深3008.29米;汶川科学钻探最深孔深达2283.56米;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孔深2818.88米,创国内铀矿勘查钻探纪录。
在海上钻探方面,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大力建设超深、超斜、超难的“三超”品牌的基础上,首开海上小口径岩芯钻探先河,在莱州湾已经完成海上钻探近10万米,海上最大孔深2000米,地质找矿效果显著。
与会专家表示,深部钻探和海上钻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国家海洋战略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等,为海上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国家专项729工程下属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以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实施,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加大深部钻探和海上钻探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深部钻探和海上钻探工作。
一是重视钻探产业,强化其作用和地位。小口径岩芯钻探是开展地质找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矿产资源“攻深找盲”和“开辟第二找矿空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没有钻探技术的新跨越,就没有地质找矿的新突破。钻探技术和钻探生产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轨迹,不仅仅是地质找矿的辅助技术和手段,应该进一步强化其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钻探技术水平。推进生产单位和科研团队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互通有无、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沟通和工作机制。要重视科学钻探选址的预研究,瞄准具有重大关键地学意义的地区,进行大量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等基础研究,确定科学钻探与研究的预选孔位,选定钻探靶区。
要加大深部和海上钻探技术工艺水平研究。小口径岩芯钻探生产涉及到设备、工艺、技术、材料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必须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提高核心技术,提高钻探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钻探生产管理水平。随着岩芯钻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钻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于钻探技术的规程、规范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技术质量和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标准,应该在制度层面加以完善。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钻探装备水平。目前,业内的整体钻探装备水平不高,产品的更新换代滞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安全质量事故不断,影响了产业发展。应该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生产单位提高钻探装备水平,提升钻探生产的设备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研讨会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办、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