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
中科院院士滕吉文、童庆禧、刘宝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卢耀如,以及来自中、意、英、法、韩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学者就强震区地灾与风险长期效应进行了研讨和经验交流。
研讨会在6天议程中,进行57场学术研讨。会议共收到国内外论文95篇,主要展示了世界各国科学家5年来在汶川地震的崩塌滑坡分布规律与机理研究、崩塌滑坡敏感性和危险性评价、滑坡大型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崩塌滑坡动态监测与演化规律研究、余震监测与斜坡动力响应机理研究、震后暴雨泥石流活动特征与成灾机理研究以及震后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与启动机理研究等7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高烽介绍,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虽已完成,但强震后的地灾风险并没有终结。重建过程中及重建完成后仍然发生了诸多的地质灾害,给新建的城镇道路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威胁。刚刚过去的“4·20”芦山强烈地震同样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地灾危害严重,潜在风险高,尤其是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如何合理评价、有效防治,已成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他希望与会专家能长期关注并帮助解决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面临的长期风险。
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作了主题为《五年了:我们从汶川地震中学到了什么》的大会主题报告。其团队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余震监测、大型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实验,揭示了汶川地震触发地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为“三类因素,十大效应”:“三类因素”指地震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十大效应”指断层距离效应、上下盘效应、锁固段效应、地震波放大效应、坡度效应、坡高效应、微地貌效应、地层岩性效应和地质构造效应。
黄润秋团队对于汶川地震地灾的“后效应”和持续时间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震后5年的持续监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震后地灾活跃期将至少持续24年,在这段时间内,地灾活跃程度将以4~6年为一个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震后地灾的高风险区将主要沿映秀—北川断裂分布,如耿达—映秀段、虹口—银场沟、红白—茶坪、擂鼓—陈家坝和窝前—东河口等区段。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认为,如何建立地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灾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有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海内外科学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认为,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在各地都存在,都需要高度关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去阻挡,但是可以科学地去防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柴育成表示,过去几年来,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委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并把这些研究领域列为跨学科交叉的优先发展领域。
研讨会由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