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和表彰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展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树立青年时代楷模,激励广大青年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表彰活动。
这次评选针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工作满两年、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展开。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局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的热烈拥护和广泛参与,仅网络投票一项,参与人数就达到1.2万人。通过各单位择优推荐、材料审查、网络投票、局党组会研究等环节,最终产生了地调局“十大杰出青年”。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反映了中国地质调查系统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青年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广大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新风貌、新贡献。
事业与理想定向对接
陈晓林,女,1973年生,九三学社社员,大学本科。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晓林长期从事定向钻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完成的地调项目《具有取心及冲击功能的定向钻进系统的研究》、《定向钻进高精度中靶系统研究》等成果验收都评为优秀级。由于项目第一负责人长期在土耳其进行施工,她还主动承担起项目组长的部分组织汇报及项目各阶段研究报告的编写任务。目前参加的国土资源部公益科研专项《深孔高温磁中靶系统研究》和地调项目《小口径定向造斜取心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她除了完成科研任务外,还积极将研究成果向市场推广,近5年来为所里创产值2000多万元。
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地调局第二批“百名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资助,2012年获“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与冻土区“可燃冰”过招
黄霞,女,1982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黄霞于2008年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海洋资源与非金属室工作,2012年12月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水合物室工作。主要负责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祁连山冻土区水合物钻孔岩心游离气成因及指示意义》项目(2013-2015年),国家海洋保障工程项目《南海与周边地区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资源效应》(2009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同位素特征及意义》(2009-2012年)。此外,还参与国家127专项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监测及效应研究项目和国家“973”课题《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研究》。
为提高科研水平,黄霞积极加强与国际上的科研院所密切合作。2010年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学习并考察国外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2012年起配合秘书处筹备第8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2010年作为国土资源部基层党员代表,黄霞代表水合物研究团队向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干部汇报了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环渤海抒写地质情怀
谢海澜,女,1976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谢海澜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环渤海地区国土开发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中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专题工作、环渤海地区基础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评价(2009-2012年)、唐山市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2011-2012)等工作,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进行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综合研究项目工作(2011-2015)。
作为《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这一省部合作项目的负责人,谢海澜克服项目组织和实施难度大等难题,完成唐山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实物工作,项目实物成果已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为唐山市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地质数据依据。作为第一编写人编写完成了环渤海地区基础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评价报告和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专题报告。
入围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地质英才评选,获得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连续获得2007~2012年度天津市科技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擦亮“天眼”护大地
杨日红,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科技外事处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
杨日红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负责或独立完成30多个项目、专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遥感课题研究工作,已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杨日红着力推进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宣传和部重点实验室申报,2012年实验室正式列入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同时,协助推进了“航遥青年创新基金”的实施。
通过三峡库区、天台乡滑坡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工程区和特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他丰富与发展了“数字滑坡”遥感技术。深入研究并发展了“遥感五要素”找矿技术,研建了基于遥感示矿信息的境外重要矿产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并在多个示范区和探矿权区取得了很好效果,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合著/编专著3部,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遥感应急调查显身手
秦绪文,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秦绪文在地调局基础部任职期间,大胆创新,推动了矿山遥感监测、全国国土资源遥感调查、全国地表形变遥感调查、突发性灾害遥感监测和军事遥感地质调查等新领域、新方向的蓬勃发展。到科外部任职后,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引进吸收、自主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工作;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机制,建立了深部地质矿产调查科技创新联盟。
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快速开展遥感应急调查工作。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负责组织全国核心遥感单位应急调查,利用自己研发的软件解决了商业软件尚不能支持的新型遥感数据应用问题。
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成果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1项、成果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7部、译著2部;先后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国土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授予遥感技术推广应用贡献奖。
解读第三极成长
翟庆国,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翟庆国自大学期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研究,至今已先后12次赴青藏高原腹地考察。他曾先后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西部重要蛇绿岩带形成构造环境研究》、《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项目。最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基性岩墙群与冈瓦纳北缘裂解事件》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项目《藏北羌塘榴辉岩石学、矿物学及其构造演化研究》和《藏北羌塘中部古生代蛇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翟庆国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大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过程,参与发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首例榴辉岩,初步建立了羌塘中部地区洋—陆俯冲、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在藏北羌塘地区首次报道了完整的蛇绿岩剖面和典型大洋中脊型岩石组合,进一步确立了该地区存在一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这些成果对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洋陆格局和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以及有关资源、矿产的普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3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SCI收录13篇,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
海陆结合寻油找气
杨楚鹏,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所高级工程师。
杨楚鹏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海洋地质保障工程《1∶25万福州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1∶100万汕头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国家专项工作。同时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127)专项的《北冰洋及邻区海洋地质调查现状与水合物资源潜力研究》工作。他还承担了部分东南亚、南亚以及北极等海外地区的油气地质研究任务。
他钻研能力强,从造成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藏原油多样性的内、外因着手,对该区油气藏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为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他针对南海南部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学以及油气地质学方面存在的未解决的以及有较大争议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对南沙海域新生代地震界面的地质属性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以此重新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对两类典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核心论文3篇。2011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
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唐金荣,男,1978年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主任、副研究员。
唐金荣在地质情报与战略研究工作中,围绕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科技进步和服务生产一线,开展了大量的系统跟踪研究和重大专题研究,主持科研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篇;作为项目副负责人完成了《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和《铜矿资源战略分析》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外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内部专辑3部,约120万字。
唐金荣在长期跟踪国外地调机构发展动向的过程中,对我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撰写了《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等文章;独译或合译国外重大战略计划3份共计10余万字,组织策划完成多个国外重大战略报告的编译工作,为部局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荣获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等多项殊荣;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入围国土资源部首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评选。
为海洋绘制蓝图
陈军,男,1982年生,共青团员,研究生(硕士)学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区域地质室助理研究员。
陈军近年来主要从事海洋油气藏渗漏机理与海洋环境信息遥感提取等方面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环境遥感探测机理及应用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100名地质英才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及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子课题各1项,参加的科研项目有1∶100万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1∶100万大连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00万天津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00万上海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2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2010年应邀担任以色列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现为《AdvanceinEnvironmentalResearch》国际期刊编委。2012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100名地质英才。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黎清华,男,1978年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硕士)学历,博士在读。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室高级工程师。
黎清华先后担任3个地调项目的负责人,曾担任《北部湾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计划项目负责人;2012年计划项目进行整合后,目前担任1项计划项目副负责人和2项工作项目负责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他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与锻炼,近五年以来,撰写学术论文6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论文2篇。
在做好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他积极瞄准科研前沿,开拓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2012年,先后在澳大利亚IGC会议和中意青年地球科学家论坛上进行英文专题发言,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和海岸带地质调查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对相关水文地质科学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为武汉地调中心下一阶段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深度研究与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参加工作9年来,有6年被中心评为“先进工作者”,2008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经单位推荐,2012年11月参加“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遴选,目前已通过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