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新进展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丁全利
发布时间:2013-05-06
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2012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通报。人们从中可以看到,2012年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亮点纷呈:初步形成了地质资料服务与管理“五平台一支撑”的格局,为“双保工程”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服务;服务能力、资料汇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两化”,促“五平台一支撑”服务格局形成
国土资源部2010年启动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
2012年,“两化”工作在北京、上海、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青海等省(市)及有关单位试点的基础上,新增辽宁省、福建省为试点单位,并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五平台一支撑”格局:即构建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系统、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五个服务平台”;“一支撑”,即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汇交监管平台全面使用。自2012年4月1日起,全国除西藏和陕西外,均已使用汇交监管平台对全国地质资料汇交进行网上监管和发放凭证。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都已配备专项经费保障平台顺利运行。目前,全国共导入地质资料监管数据18.5万条,全年汇交1.4万份,2/3的省(区、市)已完成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录入、补录等工作。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了对汇交人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全程监管。
——共享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2012年,按照部构建地质资料一张图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分布式保管,网络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为龙头的网络化服务体系。全国25个省(区、市)、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实物中心都已安装和试用了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各级节点已将保管于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非涉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和部分电子文件进行了上传,发布于互联网上,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查询等网络化服务。
——22个省(区、市)推进电子阅览室建设。2012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大力推进电子阅览系统建设,为到馆阅者提供查询、借阅、浏览、复制等服务。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全国地质资料馆安装和试用了电子阅览服务系统,有条件的还提供对外服务。
——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完成。目前全国共35家单位代部接收、保管油气和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基本完成。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信息系统已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受托单位部署安装,建立了受委托保管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目录数据库,面向专业用户提供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服务,推进了油气和海洋地质资料的共享。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部选取浙江、山东两省,开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区域地质等不同类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2012年,全国重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全国各单位共保管钻孔96余万个,其中信息完整率超过88%。
——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在29个省级地质馆藏机构部署完成。2012年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软件开发并培训,该系统基本满足了原始、成果、实物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流程基本一致”的要求,目前全国29个省级地质馆藏机构都已完成系统部署,开展试用。
提高能力,服务找矿突破服务社会
2012年,地质资料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成效——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服务的通知》,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全国完成了78个整装勘查区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并在网上发布,发布了我国1∶20万、1∶25万和1∶50万共1601幅地质图及报告、说明书,免费提供社会利用。
网络服务,是实现地质资料快捷服务的重要手段。2012年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丰富网站服务内容,网络服务能力日趋增强,为社会和专业用户提供多层次、多目标的地质资料服务。全年通过网站的阅者近200万人次,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2012年度网站点击量为122万人次,较2011年提高了35%。
地质资料类型多样,信息海量,网络化服务的前提是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2012年,部省两级共完成地质资料数字化3万余种,较上年增长29.2%,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达26.5万种,全国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率达62.8%。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南、广东、重庆、青海7个省(市)已将所有馆藏资料全部数字化。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6万多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超过50%。
地质资料馆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目前,安徽省、上海市和部实物中心已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浙江、福建等10个省(区、市)的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正在建设中;16个省(区、市)已批准建设用地或资金。
强化汇交,夯实服务基础
地质资料服务的基础是地质资料汇交。没有地质资料的汇交,其社会化服务将成为无源之水。
2012年,各级管理部门及馆藏机构扎实推进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全国共汇交地质资料14385种,其中重庆、山东和上海汇交量分别为1977种、1463种和1301种,贵州、河南、山西、北京、内蒙古、云南、辽宁、安徽的汇交量都在500种以上。汇交的地质资料中,矿产地质、环境灾害和水文工程地质类资料较多,分别占汇交总量的48.3%、26.4%和12.0%,油气地质资料共汇交81种,汇交量与去年持平。目前全国部、省两级馆藏机构累计地质资料总量42.2万种,较去年增长5%。
地质资料转送总量显著提升。 全国21个省(区、市)以及海洋、地矿、石油和地调系统单位向全国地质资料馆转送成果地质资料3357种,较去年增长16%。其中新疆、山东、内蒙古均超过200种,占全部转送资料的35%。接收的各类转交资料中,主要以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类资料为主,其中矿产地质资料为2049种,占总接收量的56%。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实物佐证。2012年部实物中心共采集实物地质资料32种。其中,完成了广西柳州碰冲剖面和湖北宜昌王家湾剖面等两个“金钉子”系列标本和柱状样品的野外采集工作,另外三枚“金钉子”剖面标本采集工作也落实到有关责任人。现在,部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馆藏量达288种,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芯和区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钻岩芯岩屑和“金钉子”标本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成为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2年资料汇交的另一大亮点是,强化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制度。部办公厅下发通知,针对原始地质资料保管分散、资料封锁、数字化程度不高、利用渠道不畅的问题,明确了原始地质资料接收、验收和保管要求,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这对有效降低地质工作风险、减少重复工作、科学部署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