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年轻的地质博士后
——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职工葛华震后记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3-05-02
记者在宝兴县见到葛华时,他刚从乡下排查地灾隐患回来。风尘仆仆,说起话来和善而谦虚。那是震后第五天,葛华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排查了40多处地灾隐患点。
葛华是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一名年轻的博士后。“4·20”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成都住处附近打羽毛球,突然感觉大地剧烈摇晃起来。他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震级至少是7级。当从手机新闻上得知是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后,他知道自己要出发了。果然,中心领导很快打来电话,让他待命。葛华迅速回家收拾了一下生活用品,背上包就往单位跑。他要尽快收集雅安几个重灾县的地质资料,为地灾隐患排查做好准备。中午,任务分派下来,他和8名同事要到交通、通信全断的“孤岛”宝兴去。
葛华读研究生时,曾在宝兴县开展过地质调查。在他印象中,宝兴大理石资源和水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个好地方。但是,宝兴地处高山怀抱之中,地形复杂,地灾隐患本来就很多。震后宝兴的情况究竟怎样,他十分担忧。
一路波折,交通管制、道路中断,葛华和同事们步行进入宝兴县城时,已是4月22日凌晨。几乎没休息,他们就带上干粮,前往蜂桶寨乡开展地灾隐患排查。虽叫应急排查,但工作要做得很细。除了登记在案的原有地灾隐患点必须每一处都要跑到之外,当地群众新发现的地形地貌变形或破坏,也要排查到位。一路上,危机四伏,山顶飞石不时坠落,人员随时都有被砸中的可能。为了多排查几个点,葛华和同事们马不停蹄,中午就啃几口面包充饥。一天下来,他们一共排查了9个隐患点,其中有4个是震后新增的。
回到县城,天已经黑了。没有电,幸好有了手机信号。葛华正想往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父亲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是噩耗,就在葛华白天爬山的时候,他的祖母去世了。眼泪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头脑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凝固了。同事知道后,要把这件事报告领导,让葛华回家奔丧,被他制止了。“我刚到灾区,工作刚刚开始,怎么能走呢!”
屋里一片漆黑。擦干眼泪,葛华拿出手电筒,开始整理地质资料,将当天排查的地灾隐患情况登记入表。他一声不吭,埋头工作,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葛华又和同事们一起去蜂桶寨乡开展排查去了,这样的工作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排查工作完成。
对于葛华来说,这种工作状态并不陌生。“5·12”地震后,他就曾在茂县进行了半个月的地灾隐患应急排查,之后回成都稍作休整就又前往茂县,一直到10月主汛期结束。“这里条件虽然差,但比“5·12”地震时好多了,我并没觉得特别艰苦。”葛华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宝兴等地本来就地质灾害频发,余震和降雨会对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为他们排危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听说记者来宝兴前曾在芦山采访过几天,葛华便向记者询问起在芦山看到的房屋倒塌情况。听完之后,葛华说:“看来我判断得没错。”来的路上,葛华通过观察房屋受损和地表破坏情况,对照着地形图,判断这次地震是龙门山前山断裂带错断。“处于前山断裂带上的几个县城和乡镇房屋受损会比较严重,地质灾害也会比较发育,宝兴的灵关镇就是。”谈起这些,葛华神情严肃,眼睛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