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高耸的国土资源“科技大厦”

——聚焦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 维 发布时间:2013-04-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让肩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职责的国土资源人倍感责任重大。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在思考着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

  近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了解到:包括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60家重点实验室,正在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

  数量飞跃,重点实验室建设快速推进

  自去年第三批46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后,集先进科研设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系统科学研究模式为一体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驶入了建设快车道。此前近十年的时间内,只有14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起来,研究领域难以覆盖整个国土资源工作。

  不止是数量在快速增长。2011年,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跻身国家重点建设实验室行列,改写了国土资源部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也为国土资源部所有的重点实验室树起了标杆。

  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也随着实验室数量的增长而扩大,囊括了国土资源科技的方方面面,为国土资源事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目前,有12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的研究,19家从事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领域的研究,19家从事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还有10家实验室从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稳定了一些公益性强的重要学科方向;培育和提升了一批特色、前沿学科,促进了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领域的学科发展。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学科发展与培育的重要载体。

  质量高企,重点实验室成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主体

  2012年,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当年国土资源部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中,这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同样有着重大贡献。可以说,这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科研贡献的一个缩影。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科研质量同样实现了飞跃。

  完成“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研究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为建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提高地质调查以及服务于资源环境作出了贡献。事实上,每一个重点实验室都把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建设的中心任务,围绕国土资源领域前瞻性和基础性科技问题,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显著增强了科技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2年,重点实验室就承担了806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28项;发表论文1601篇,其中,SCI收录195篇,EI收录166篇;发表专著33部;获国家专利2项,软件登记11项。这些成果为国土资源部收获了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省部级科技奖,其中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很多成果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的“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在山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贵州和福建等地推广应用2万余亩,亩均产值提高约35~50元,节水率达9%左右,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广前景广阔。 

  这些成果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2011年11月18日,《科学》杂志专门报道了岩溶动力学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岩溶碳汇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而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构建的网站,已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3个岩溶主页之一。 

  依托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科技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大部分重点实验室都加大了优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团队的建设,吸引和凝聚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部分科研人员已成为领军式科学家,加快了优势学科的发展。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喜马拉雅精神”感召、激励着一批批地质工作者,他们奔赴阿里、墨脱,穿越尼泊尔—喜马拉雅,在青藏高原,在最艰苦的高海拔喜马拉雅,为中国地学发展书写新的华美篇章。 

  学术交流,科技共享,重点实验室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2012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主持召开了2个讨论会,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5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讨论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壮大,让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实验室不断推进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了重点实验室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反过来推动着实验室进一步发展。2012年,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国土资源部共举办国际性学术性会议10余次,派出70余人次科学家到国外讲学,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约140人次,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大幅度增强。 

  在2012年的世界地球日,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到了大陆动力学博物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许志琴院士亲自给孩子们介绍地球、环境和灾害等科普知识,鼓励他们立志做科学家。无独有偶,在世界水日、国家防灾减灾日这些特殊的日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都向公众敞开了大门。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研成果,提升全民资源意识与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的良好传统。 

  服务行业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任重道远 

  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更大的重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并不讳言,重点实验室尽管已历经10年发展,但在规划和计划制定与实施、学术委员会作用的发挥、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培养、学术交流与开放等方面不同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出成果、出人才的科技创新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这些问题,姜建军提出,今后,重点实验室应切实落实发展规划和计划,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努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学科和特色的培育,加强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大力度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统筹基础研究和调查项目的关系,加强重点实验室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结合,处理好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完善科研条件建设和机制建设。 

  姜建军介绍,今年,将重点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精心组织,充分准备,做好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并推动其他条件较好的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将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支持,组织开展“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创建活动”。

  有机结合,重点实验室与野外科研基地比翼齐飞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启动了首批84个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的命名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并与重点实验室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基本形成了覆盖国土资源各领域的网络;41个基地建立了367个观测点、观测站,有些还初步形成了观测网;以基地为依托开展的综合科研活动成果颇丰,已开展课题17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其他奖励21项;发表论文323篇,其中SCI收录27篇,EI收录31篇。学术交流活动活跃,举办学术交流会议30余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60余人次;基本建立了学术组织结构。 

  从部重点实验室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通过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国土资源科技水平,正逐步建起国土资源科技大厦,支撑和引领国土资源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