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13载丰硕成果的集中检阅

——记首届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评选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宋韦健 刘 宏 发布时间:2013-03-15
  2月26日,首届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评奖结果揭晓,成果奖评选工作圆满落幕,评选出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97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79项。本次报奖的成果,集中展示了13年来地质调查的项目成果。

  评奖表彰旨在引导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每年组织几万名地质工作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累计完成地质调查项目5000余项,系统开展了大量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获得了海量基础调查数据,更新了大批基础图件,大幅提高了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初步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网络和社会服务系统;全面评价了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资源潜力,新发现大批矿产地,新增加一批重要矿种资源量,圈定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富集区,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了矿业勘查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科学地调查评价了全国地下水资源潜力、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远景和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状况,初步建立一套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研究了系列重大地质科学问题,创新发展了重大地学理论,攻克了一批地质调查技术、测试分析技术难关,研发了一系列地质信息技术成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调查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地质调查事业也已进入深化成果管理阶段,13年的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总结、表彰。为了奖励在地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组织单位,充分调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从2012年起每年组织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并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评选,中国地质调查局期望,以成果奖申报为抓手,管理好、评选好、利用好地质调查成果,不断改善和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管理方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搭建地调成果有效评价渠道和社会认可平台

  这次评奖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地质调查专业领域奖项评选活动,得到了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和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本次报奖的405项成果,涉及305个完成单位、3200多名主要完成人员。评奖工作受到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专门聘请了行业内相关部门、高校、基层地勘单位共计80余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参与成果评审,在地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赞誉,更为重要的是,为广大基础地质工作者的成果搭建了有效的评价渠道和社会认可平台。

  405个申报成果是过去13年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和地质科技领域,采用多技术多手段形成的一批高质量地调成果。最终获奖的97项成果集中反映了成果质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从获奖成果的项目立项时间上看,从1999年~2008年,每年都有项目成果获奖。从获奖单位性质上看,各省地调院、行业地勘单位和高校等单位的获奖成果超过半数以上,达到57项;从获奖成果的应用区域上看,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地调成果显著,共有14项青海和西藏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获奖,占总奖数的14.43%。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的评审标准重点集中在工作难度、应用效果、成果水平、知识产权、成果科学经济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具体到各专业,基础地质类重点考察对重大地质问题、重要地质事实、重要地质数据的新发现及基础地质理论上的突破性进展;矿产资源地质类着重考察是否发现新矿种、新矿床类型和矿产资源规模大小;水工环地质类则重点考察在这一领域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以及是否取得理论、技术和方法等重大创新;地质科技类重点考察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应用水平、转换程度、支撑作用。

  在评奖过程中,则更为注重引导。从获奖成果内容上看,基础地质类的评选优先考虑了工作条件的难易、工作强度的大小、主要技术方法在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矿产、环境领域的应用效果;矿产地质类成果的考察重点放在了矿产资源储量的大小,兼顾成果科技含量;水工环地质类成果的评选在地下水、城市环境、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地质科技类成果则重点考察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效果。

  这次成果评价既重视经济社会效益,也重视科技含金量;既考虑其先进性,也考虑其历史作用;既强调考察原始创新,也强调考察示范性效果,基本形成一套科学的成果评价机制,一套规范的成果管理机制。同时,在全国地质调查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激励氛围,帮助选拔出一批先进工作者和一批优秀人才队伍。

  本次评审工作的评审专家及评审委员都是依据项目回避、参与单位回避的原则,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库、各部室遴选出来的。评审过程中,对申报材料妥善保管,涉密材料及会议材料严格按照保密要求进行回收,与会人员严格按照工作纪律要求进行考核管理,参会专家都公平公正地行使评审权力,身体力行地遵守工作纪律。

  促进人才培养,深化项目成果管理

  本次地质调查成果奖评奖工作,填补了国内地质调查专业领域奖项空白,扩大了地质调查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一套标准科学的地调成果评价机制,引导地质调查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通过项目成果奖报奖,促进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资料的集中汇交,提高了基层地质单位对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视程度。地调成果奖的设立有利于全面收集、梳理一段时期的优秀成果,进行集中评价,逐步形成一套规范的成果管理机制和一套社会化的成果推广机制,推选出一批优秀的技术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当前,地质调查事业已进入不断深化成果管理的阶段。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励工作将继续秉承评选优秀成果、促进人才培养、深化成果应用的目标,评选好、管理好、利用好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挖掘其潜在价值,拓宽其应用领域,加快推动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推动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编 后

  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入了“三年有重大进展”的冲刺阶段。作为找矿突破先行军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在这个关键节点全面梳理、总结、表彰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的地质调查成果,意义重大。

  自1999年起实施的地质大调查,完成了5000余项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项目。随着“十二五”大幕的拉开,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开启新的篇章,每年实施上千个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这些项目成果,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最为基础的支撑和保障。梳理、总结成果,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成果,促进地质调查项目资料集中汇交。如此,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才能提供更加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普遍性和贴近性的社会化服务。这些成果,是地质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表彰奖励这些成果,是对地质工作者的肯定与敬重,也将激发出广大地质工作者更高的工作热情,投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支撑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