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站在国际地学发展前沿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2011-2025年)》解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3-03-06

  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亟待提升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

  地质工作无国界。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成立以来,围绕局中心工作和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专项,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初步建立起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区域性国际地质图编制取得重大进展,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从无到有,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地学理论和地质调查技术,同时,在地下水监测、海岸带地质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广泛的国际认可。

  尽管如此,我国地学研究和地质调查能力与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基础地学研究领域,除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辽西热河动物群、华南花岗岩等有地域优势的研究领域外,很多领域如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环境调查评价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地质调查方法技术方面等都与国际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在全球地质调查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海洋地质领域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度和覆盖广度还有很大的不足。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在国际合作中,仍缺乏与全球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及局自身建设需求配套的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和部署;国际合作人才队伍不足、人才数量偏少,不能适应未来地学研究国际化的迫切需求;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比例较低,在区域性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主导性没有显现;在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不高,国际合作经费仍显不足,已有的国际研究机构缺乏稳定的运行经费,影响了国际中心的业务建设和功能发挥,其国际地位难以得到巩固。

  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亟待大力加强国际地学合作,更多参与和主导国际地学组织,提升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人才。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

  为加强与国际地学界的合作,提升在国际地学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对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需求,树立资源全球观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和谐社会,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和“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的方针,扩大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规划》指出,到2015年将建立更广泛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协议覆盖到50个国家;参与并主持国际地学计划,提升我国基础地学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我国在地下水调查、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水平;继续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关键技术、仪器装备研制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方法技术,促进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的地学国际合作人才,形成一批以我为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基础研究项目和科技成果;在全球开展成矿规律研究和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覆盖100个主要资源国家,完善境外信息服务体系。

  到2020年,将全面拓展与世界主要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合作领域,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网络;引导和主持重要的国际地学计划,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地学研究、地下水调查、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初步形成相对完善、方法齐全的从航天、航空、地面到地下、海洋的立体勘查技术体系,技术对外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建立和健全开展国际地质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专家和人才队伍;立足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前沿,组织实施一批以我为主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地球科学发展,取得一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在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在一些重大地学问题上话语权明显提高;基本完成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与20个国家合作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建成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境外信息服务体系。

  重点在基础研究、地质调查评价、水工环和全球变化、方法技术和能力建设五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根据《规划》,在未来1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重点在地学基础研究、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和国际合作能力与网络建设等领域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合作。

  基础地球科学研究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并主持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其他国际重大地学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填图计划、国际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加强在基础地学研究、地球深部探测、深海大洋调查、两极、月球和火星探测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适时发起具有我国地学优势的国际科学计划。同时,根据我国特有的地学优势,在岩溶研究、地球化学填图、国际离子探针实验研究、国际深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国际前寒武纪研究、水合物实验和分析测试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合作基地或中心。

  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评价方面,以铁、铜、铝、钾盐、铀、锰、镍和铬铁矿等我国资源短缺的战略矿产尤其是大宗支柱性矿产为重点,兼顾金、银、金刚石等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矿产,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锂、稀有金属等矿产,区域布局上立足亚洲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开拓非洲和拉丁美洲,兼顾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开展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全球卫星遥感地质矿产解译、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质工作引导和服务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能力。

  水工环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将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地质环境评价与监测、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全球变化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国际合作,发展各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体系,在部分重点领域产生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积极推动在国际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引领国际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

  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航天、航空、地面、地下和海洋调查等先进方法和技术,重点是遥感地质调查技术,高精度重磁电震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海洋地震和非震勘查关键技术,滩海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关键技术,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和联合反演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微生物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快速取芯钻探技术,保真钻探和取芯技术,测井录井技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原位检测和监测技术,现代测试分析技术方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等,提高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能力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与试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

  国际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选择重点地质科技发展领域具有优势的目标国家和资源丰富国家,建立或夯实已有的双多边合作,扩大多边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合作人才,探索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和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和合作网络。与美欧、澳大利亚等加强在基础科学、方法技术方面、与欧美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与发展国家开展基于资源领域的地质方面的合作等,强化和扩大双边合作网络。重视发展与多边组织的合作;创造环境并积极推动,使我国中青年科学家、技术官员参与国际或地区性地学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推动一批专家学者与地质官员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推动在我国成立以我为主的全球或区域国际地质组织。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加强加快中青年科学家的培养,鼓励和推动我国中青年地学专家积极参加国际性地学会议,表达学术主张;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地矿官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吸引和培养国际化地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