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质研究要建立长效机制,融入新理念、新技术,鼓励年轻人勇于到国际舞台展示才华,提升我国岩溶地质的国际影响,再造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学辉煌。” 在近日召开的岩溶水文地质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洞穴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发自肺腑的呼唤,赢得了与会者热烈掌声。
谈起岩溶地质学的过往,袁道先感慨万千。他说,20年来,岩溶科学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在学术理念上,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各圈层联系起来研究,推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在研究领域拓展上,岩溶作用由于有CO2的介入,岩溶和洞穴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全球瞩目的成果;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提出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拓展了研究方向,推动两个学科完成了革命性的变化。
他说,岩溶水文地质和洞穴两个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联合召开的形式非常好,地质是一个大学科,学科间相互关联,两会合一,与会者包括了岩溶地质、洞穴和地理学专家。这有利于学科间成果交流、资源共享、融合协作,相互启发,进而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成果。希望今后地质学科间多交叉、多交流、多合作。
谈起岩溶水文地质学和洞穴研究的成果,以及其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袁道先如数家珍——2008年中国南方喀斯特以捆绑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这是政府、洞穴专家、岩溶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近年的南方抗旱找水、重大工程建设选址、煤矿突水救援抢险、重要交通设施运行、岩溶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都有岩溶地质工作者的身影;承担起多项世界重要合作课题,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实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3项岩溶地质合作项目,成果令世界瞩目,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岩溶,也让我们了解了世界岩溶。
但未来我们仍任重道远。袁道先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由此,城镇要建设、交通要发展、能源要开发、岩溶石山要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加之我国发育的岩溶地质构造复杂,未来我们会面临很多岩溶地质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岩溶地质工作者有所作为。
袁道先指出,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洪涝旱灾,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关系国家的经济建设安全发展,必须保证调查取得更高精度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资料。要保证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质量,制定好规范和标准极其重要,规范要有前瞻性,要融合新理念、新技术,考虑新情况,适应水流场新变化等。
袁道先充满激情地说,我国岩溶地质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学和洞穴研究的国际地位。世界数百位岩溶同行经过对世界各国岩溶反复对比研究后认为,中国岩溶因碳酸岩古老、坚硬,喜马拉雅的抬升,季风气候的存在,以及没有大陆冰盖刨蚀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地质现象,且保留完好,在世界岩溶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岩溶地质研究中心设在中国,足以说明我国的岩溶和岩溶地质研究取得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要把我国岩溶发展演化的“故事”继续讲好,不仅要讲“南方喀斯特故事”,还要讲“北方喀斯特故事”。
袁道先指出,20年前,国际岩溶水文地质会议和世界洞穴大会曾在中国召开,也有科学家在国际洞穴组织中任职,对世界认识中国的岩溶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的岩溶研究走向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我国岩溶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显薄弱。希望还能引导国际岩溶、洞穴会议到中国举办,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传递更多信息,把影响再次扩大。他告诫年轻一代,一定要敢想敢干,要大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才华,争取在国际洞穴协会中、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有我们的席位,再造国际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学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