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27日,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项目第10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议获悉,世界首套1:250万北一中一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已经全部编制完成。
2002年,根据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和韩国五国地质调查机构签署的协议,五国编图合作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建立中亚地区现代数字地质基础,以更好地了解亚洲大陆的地质结构与大地构造,评估五国跨边境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十年来,五国科学家密切合作,首先完成“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在此基础上,又在亚洲大陆4500万平方公里面积内,对33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系统地综合集成研究,最终编制完成了世界首套“1250万北一中一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
这套图系包括地理图、地质图、构造图、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与能源矿产规律图,并标定出新的矿产资源潜力区,对项目参与国地质图件进行了极大的细化与补充,为亚洲大陆基础地质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全面提升了北一中一东亚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程度;特别是解决了我国跨国的长期悬而未决的多个重大地质问题,为今后研究中国及周边地质矿产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合作编图获得了境外4国大量的矿产资料信息,包括:非能源矿产(固体矿产)4000多个矿床资料、600多个油气田资料和500多个煤田资料,为我国“走出去”开发矿业提供了极重要的业务支撑;系统评估了五国跨国境地区的资源潜力、地质与环境安全,首次提出了我国北方从阿尔泰、东准噶尔开始沿中蒙国界线的中国境内,直至松辽盆地西缘、包括整个大兴安岭,是一条巨型成矿带,其资源远景完全可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相比。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致辞中表示,五国的成功合作开辟了多边合作的典范。五国十年合作实践表明,地质没有国界,相邻各国的地质构造和成矿带彼此相连,只有各国密切合作才能解决重大的地质矿产问题,尤其是通过洲际性乃至全球性的综合集成研究和系列编图工作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地球,从而树立全球地质观,树立保护地球、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信念。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高度评价了五国合作项目的新模式,他说,五国科学家通过实践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多边合作模式,即“统一部署、分工执行、资料共用、资金共助、成果共享”,这一平等、共享、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五国成功合作的宝贵经验,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表示,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全力支持五国区域性综合集成研究与系列编图工作,尤其要把浅层研究与深部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为各参加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提高世界地球科学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对五国下一阶段的合作,与会专家建议进一步开展以下研究:研究亚洲大陆岩石圈构造,继续进行该地区的三维地质图编制工作;鉴于西藏与贝加尔湖对认识中亚地区中生代动力演化及预测该地区地震活动至关重要,建议联合开展青藏高原与贝加尔裂谷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研究;大火成岩省对比研究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创新型地质图件、三维模型与深部断面,并依据科学方法,评估亚洲中、北、东部大陆、大陆架、海洋地区矿产资源潜力。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