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生死大营救》首发式暨研讨会召开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作者:肖莹莹 发布时间:2012-10-12

  10月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作家出版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生死大营救》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会议并介绍了《生死大营救》成书过程。

  汪民指出,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实施地质大调查专项以来,每年都要组织上万人次的地质工作者,奔赴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过去多年的科考工作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局部地区,而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则为空白、半空白状态的处女地。为了对青藏高原开展全面的区域性调查,地质工作者以平均每4千米一条路线拉网式地穿越了昆仑山—阿尔金等山脉,首次完成了177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高精度数字化地质图。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系统的强力支撑和保护。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承担单位、野外工作站、项目组4级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安全救援行动在全系统、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反响。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4位作家,历时8个月,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野外一线实地采访,创作出我国第一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生死大营救》,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青藏精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形成了一个个精神“大矿”,催人奋进。汪民说,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全系统如火如荼展开。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地质找矿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和紧急救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王研就成书过程介绍说,1999年新一轮地质大调查以来,特别是在我国西部艰险地区,每年上万名地质工作者,走进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完成了空白区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国土资源部正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负责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同志们,努力为地质调查工作者生命财产支撑起坚强有力的安全保护伞的结果。野外救援工作惊心动魄,感动了作家朋友们。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派出黄世英等四位知名作家收集素材、开展研讨、构思作品。刘扬正等作家走进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实地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工作站、项目组和有关地勘单位,亲身体验了野外地质调查的艰苦、艰险工作和生活。黄世英等将有关事迹整理成书,九易其稿、精心雕琢,最终于在9月底完成了《生死大营救》书稿。这部作品真实反映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带领下,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者艰苦卓绝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野外工作情况;描述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的生动事迹;展现了新时代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诠释了新时代地质人的“四特别”精神之魂;讴歌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地质人献身事业、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王研说,这部作品既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者“鼓”与“舞”、“讴”与“歌”,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地质工作者生命安全的保障与尊重。

  会议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负责人、黄世英、刘扬正等主创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特邀嘉宾参加了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