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为了崇高使命,永远向前

——天津地调中心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会侧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田雪莲 孙洪悦 刘洁 发布时间:2012-06-18

 老同志获颁“建所有功”荣誉勋章

 

 成果展示吸引与会者驻足

 

 记者采访王宏 孙洪悦 摄

  500项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78项省部级奖项、数百篇论文、26部专著,77块展板、一部《天地档案》、47位胸挂建所有功银质勋章的老前辈……在渤海之滨举行的天津地调中心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会上,伴着歌声、掌声和笑声,200位嘉宾见证了天津地调中心人50年拼搏书写的辉煌,分享了他们热情、智慧、努力和奉献的故事。

  “—老”,前寒武纪地质学追溯地球和生命起源演化历史

  翻阅着厚厚的《天地档案》,流连于成果展板前,记者仿佛穿越了距今46亿年的前寒武纪到人类生存第四纪的地质时空,体味着壮阔的地球历史。

  1962年,从全国各地聚集来的140名科研人员和职工,利用20多台简单显微镜,在挂着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牌子的帐篷中,开始了边建设边科研的历程,条件简陋但目标很明确:以前寒武纪地质和第四纪地质这“一老一新”为专业重点研究方向,探寻地球的起源、演化、发展和环境变迁,解决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理论问题。

  50年来,天津地调中心立足华北,面向全国,放眼国际,开展了广泛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成果璀璨。

  天津蓟县地质公园的设立,天津所功不可没。从1963年起,在所长王曰伦等的带领下,运用多种方法,对蓟县中、上元古界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著名的“蓟县剖面”。这一剖面似一部巨厚的“大地史书”,真实记录了距今16.5亿年至8亿年的地质历史,被中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剖面,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一个地质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前寒武纪稀少的化石极其珍贵、重要。1963~1985年,天津所牵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中国震旦亚界研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一是源于叠层石研究的微生物沉积和成矿作用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开阳磷矿和宣龙式铁矿的生物沉积问题,开创了生物成矿作用研究新方向。二是首次在蓟县长城系发现距今16.3亿年的单细胞浮游真核生物化石,创造了至今最老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地质记录。近年来,又在距今24亿年的滹沱群中发现真核生物,在贵州瓮安震旦系发现海绵动物化石,在蓟县长城系发现炭质宏观化石及其多细胞组织……一个代表全球多细胞生物最早繁盛和爆发的新的生物群——长城生物群初步建立。

  令我们自豪的是,在国际地质界,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拥有话语权。1988年,陆松年与孙大中等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建议,以距今10亿年代替9亿年作为国际地层表中的中、晚中元古代年代界线,最终获通过并在全球应用。

  前寒武系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研究与找矿结合也一直是天津所坚持的科研方向。天津所不仅参加了河北、四川的“铁矿会战”,改革开放以来,更以铁、铜、铅锌和金矿为重点,在华北冀东、五台山、中条山、辽北等经典前寒武纪地区开展了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王曰伦院士,在考察了我国几十个铁矿后,对传统的“矽卡岩成矿论”提出异议,认为以河北邯邢铁矿为代表的铁矿床应属“海相火山岩成矿”。他和同事撰写的《邯邢铁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著名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孙大中院士,上世纪50~80年代,带人三上中条山,在我国首次应用单颗粒锆石获取地壳深部信息,首创了以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中条山早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清楚阐述了中条山铜和铁的成矿作用时空演化关系,成果专著《中条山铜矿地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沈保丰,一位儒雅的学者,从事地质工作50多年来,曾4次担任国家和原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20多次担任国家攀登、地矿部等项目负责人,著作等身的他对前寒武纪地质和成矿理论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如,详细研究了我国重要铁矿床类型——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提出鞍本等地的找矿预测方向;首次提出中国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控制着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对中国前寒武纪成矿区带进行了成矿预测,提出华北陆块北缘东段和中段等8处大规模成矿预测区。如今,77岁的沈保丰仍研究和笔耕不辍。

  “—新”,第四纪地质探寻天地人和谐相处之策

  地球历史中的第四纪,与人类亲密无间,相伴相生,相互影响,对它的研究自然成了国际地质界的焦点。

  50年来,天津所开展了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第四系研究、第四纪冰川调查等,主持了中国第四纪地层表、中国地层典(第四系)的编纂,参加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等,为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奠定了“立典性”基础。

  成果展板前,天津所为环渤海几大国家级开发区所做的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成果,吸引与会者驻足。

  环渤海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配合环渤海经济区发展而设立的重大调查项目,其中的“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取得一批对曹妃甸区域规划、开发、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调成果和原创性基础资料。如,初步完善了区内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建立了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开展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提出了重点地区工程建设规划布局建议;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圈定2处应急水源地远景区,日最大应急开采量9万立方米;基本建成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部分成果已及时应用于曹妃甸新区的规划建设中。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急需地质基础数据依据。天津所牵头实施的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对数百平方公里的填海造陆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为填海造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针对沿海防潮堤地面沉降使天津港遭受风暴潮威胁的现状,提出了2009~2050年天津港风暴潮水位与淹浸范围预测等建议,受到港口重视并针对性地采取了对策;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网,建成了亚洲迄今控制深度最大(1218米)、监测层位最多的地面沉降分层标组监测站,为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海岸带大规模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是我们长久的科研任务。”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有关人士如是说。

  “—地调”,“野战军”实现地质调查的华丽转身

  1999年,几经更名后的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接受改变以科研为中心业务定位,主要负责华北地区地质调查和地调项目管理的新使命。

  此后,天津地调中心通过深化改革、业务体系建设,找准业务定位,确立了统领重大项目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业务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华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和经济区开展地质工作。

  多年来,中心根据国家需求,围绕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矿种和整装勘查区,重点加强铁矿、金矿、铝土矿、铅锌矿、铀矿以及页岩气和三稀矿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而以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综合找矿项目为契机,首创了地质调查大项目机制,取得突破性找矿成果。

  天津地调中心主任金若时介绍说,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综合找矿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展的重大找矿示范项目,天津中心牵头挂帅,优选找矿靶区,提出部署方案,项目采取地空携手联动,地物化遥多兵种联合作战,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相结合的找矿方式,使成矿带勘查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先后评价7处大型多金属矿床、7处中型矿床。

  “十二五”期间,天津中心以国家急需的能源为主攻方向,开展了页岩气和铀矿资源调查。其中,华北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选区研究,初选出6片页岩气找气潜力评价区带、11个页岩气找气远景区、10个页岩气找气靶区,初步提出了华北页岩气工作部署设想。

  多年来,天津地调中心积极和华北辖区国土资源厅就地调项目安排、部署、目标任务等内容进行沟通和对接,积极建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华北地区地调项目成果不凡:优选13处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发现矿产地26处,“十一五”期间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7亿吨,铝土矿8亿吨,钨矿12万吨,钼矿30万吨,铅锌矿10万吨,圈定了一大批物探、化探异常和找矿靶区,新发现了一大批矿点、矿化点,为地质找矿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金若时自信地告诉记者:“经过13年的发展与建设,可以说,天津地调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方法、管理模式已完全脱胎换骨,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的角色已经确立。”

  “—流中心”,牢记使命向着新目标铿锵前进

  成果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上,47位在天津所工作50年的老同志获颁“建所有功”荣誉勋章的场景,温暖和感动着每一位与会者,敬重与祝福的掌声响彻会场上空。

  一位老先生坚定而自豪地告诉记者:“50年来,不论是十年浩劫的狂风骤雨,还是地质事业低谷期发不出工资,我们都不离不弃,地质事业所赋予的崇高使命让我们凝聚在一起,风雨同舟,我们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执着于科学追求,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50年来,创业者们的勇敢与执着影响了一代代天津所人。他们接过接力棒,沿着前辈的足迹,传承奉献、创新的理念,不断开拓前进,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卓越人才:王曰伦、孙大中、王植、沈保丰、陆松年、白瑾、陈晋镳、高凡、陈耀惠、洪友崇、朱士兴、王宏、李惠民、王强……一批批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高素质人才的奋发向上,天津地调中心才能有今天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50年前简易的办公室演变成了今天高耸入云的大厦。

  50年前,只有价值约3万元的29台偏反光、生物和双筒显微镜等简单实验设备。今天,拥有了地面探测、实验测试、地质信息、野外保障等国际一流仪器设备2409台套,总值8483万元。

  50年前,天津地矿所的开拓者从几间化验室激情起步。今天,天津地调中心已然成为一支出色的国家公益性地调队伍。

  “今天,我们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天津地调中心将创新工作思路,在科研平台上提升中心地质调查能力,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取得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全面推进中心业务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铭记先行使命,勇攀地学高峰,努力建设一流的地质调查和科研机构,推动华北地质调查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地学成果。”金若时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是新时代的地质人,艰苦创业甘于奉献。

  为中华民繁荣昌盛,我们向前永远向前。

  踏遍晋冀鲁,跋涉豫蒙山。我们向前,永向前,

  为祖国建设探寻宝藏,铭记使命一马当先

  ……

  与时俱进,科技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奋进。

  我们向前,永向前,奉献青春贡献力量,装点河山谱写诗篇。

  充满朝气的新一代地质人已经集结,在《新时代地质人》嘹亮的歌声中,他们,高擎寓意“勇敢、坚强、拼搏”精神的蓝色中心旗帜,背负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以青春和热血,在漫漫地质征途上续写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