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研究员王学求来说,科学家做人大代表,最重要的是所提建议要专业,要有超前性。 回想起5年人大代表经历,参加《国家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工作,王学求倍感光荣。当时王学求从专业出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明确地震预报还是预警,二是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是否“一刀切”。他认为:“预报是科学概念,地震预报目前还做不到,但地震预警可以做到。此外 ,即便在同样地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地区也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2010年,修订后的《国家防震减灾法》发布,王学求的建议被采纳。 这些年,王学求每年都要提交几件议案或建议。“我的建议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专业有关的,比如矿产资源开采保护、加大资源储备力度、尾矿的治理和开发利用等。”他特别关注环京津地区尾矿库、尾矿坝的治理问题。在河北省的冀东地区、承德地区,铁尾矿坝很多,既存在垮坝的隐患,又含有不少伴生矿,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一举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让王学求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和河北省已经开始出资对环京津地区尾矿库进行调查。另一类建议则是反映地方的社情民意。身为廊坊市九三学社主委的王学求发动九三学社各个行业的人员“每年抓一个民生问题”,把廊坊市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提出来。 “科技人员提的建议,应该是超前的。”王学求这样说。比如今年备受关注的PM2.5,王学求早在6年前就在廊坊市人大上提过。“科技工作讲求严谨,科技工作者提的建议应该是国家确实需要解决而且有能力解决的事儿,并且要稍微超前一些,这样将来处理时才可能降低成本。” 王学求坚信,地球化学将在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大作用。“我国从1970年发现的矿,70%都是通过地球化学最先发现的信息。”王学求自豪地说。当前我国找矿的主要方向虽然是隐伏矿,但中国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做到纳米级。通过地表取样,观察微观信息,进而放大,就可获取来自深部的信息。目前,物化探所正在针对覆盖区面上的选区和已有矿的深部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工作。“这是一项基础先导性的工作。”王学求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愿意代表知识分子说话,特别是基层知识分子。”王学求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