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青海:重要生物群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南部二叠纪蜓类生物群与火山事件响应关系研究项目成果验收优秀

来源:武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 作者:李珉 发布时间:2011-12-28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青海南部二叠纪蜓类生物群与火山事件响应关系研究”项目,2011年12月在武汉市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组织的成果验收,获优秀级。

    该项目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计划项目“我国重要生物群的起源、演化研究”。研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东段北坡,属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约5000m。大地构造上属东特提斯构造域,处于金沙江结合带与澜沧江结合带间的昌都地块中西部。

    二叠纪是青藏高原东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演化的重要阶段,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地质事件,即该时期泛裂谷化达到鼎盛,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火山活动间歇期沉积厚层碳酸盐岩,产丰富的蜓类化石。项目组历时两年,三上高原,在青海南部二叠纪地层中鉴定出33属150余种蜓类化石,建立了4新种,划分出9个蜓类化石带,厘定和完善了火山-沉积格架下的地层序列。研究了火山—沉积格架下的2种埋藏类型3种生态类型的蜓类生物组合。探索蜓类生物群对火山事件的响应关系,重塑该区二叠纪沉积古地理格局及古特提斯海洋的性质、大地构造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