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地调中心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效明显。通过开展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地质成果资料,该中心一直在为“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人士介绍,该项目是该局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工作试点项目,工作周期为2007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2007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
“4年来,该项目先后吸纳了10支地勘队伍,15家各具专业优势特色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8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实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各参加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了水工环地质、基础地质、海洋地质、海洋环境等多专业、多学科配合,实现了海、陆、空多种调查技术手段的配合。”该人士介绍,该项目现已取得了一批对曹妃甸区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调成果和原创性基础资料,并已及时提交给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使用,为曹妃甸新城规划选址和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支持、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划、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方面提供了直接依据。
九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了解到,曹妃甸项目已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海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适宜性、地下水资源潜力、地热资源、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建设、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等9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及时应用于曹妃甸新区的规划建设中。
天津地调中心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透露,一是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基本查明了区内隐伏断裂的几何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建立了微震和地应力监测网。二是初步完善了区内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基本掌握了区内地面沉降现状、发生机理及变化趋势。三是获得了近岸海底侵蚀淤积和甸头深槽地形稳定性的重要数据,初步掌握了近年来填海造地与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四是开展了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重点地区工程建设规划布局建议。五是评价了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圈定了2处应急水源地远景区(日最大应急开采量达到9万立方米)。六是初步评估了地热能资源家底。七是在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功能区划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对策建议。八是初步建立了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九是已基本建成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的监测网包括山前到海岸带的地下水监测剖面、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海岸带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城市地质环境综合监测、海岸沙滩保护治理监测等5个方面、10项监测内容。实现了数据查询、编辑、分析、管理和三维可视化功能,该系统已在曹妃甸工业区科技演示大厅试运行。同时,实现了信息系统在项目实施中的运行利用,为项目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该负责人表示。
五大领域进行有效探索
“曹妃甸”项目组在探索大项目运行机制、推行“供需互动”机制,以及技术手段的多样性、组织管理的协调性、成果服务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沿海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了示范。
据了解,从立项论证到成果验收的项目实施,项目组均邀请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参加,听取意见,摸清需求。在实施曹妃甸项目的过程中,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专门指派负责人与项目组联系,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工作条件、资料收集、外部环境等问题。项目组主动服务,定期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阶段成果,使调查成果纳入了当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工作环节。
上述负责人介绍:“我们建立了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供需互动机制’。”该负责人表示,此外,还形成了“工作统一部署、资金整合使用、国家引领示范、地方全面跟进”的“项目部省合作机制”,“中央队伍牵头、地方队伍支撑、产学研有机结合、多专业和多技术相互配合”的“项目工作机制”,以推进“3+1”个层面工作为主线、以打造“四模一网一平台”为核心的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大项目,我们建立了河北曹妃甸野外地调科研综合基地。还与国内外数十家单位开展了技术交流,初步搭建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的业务交流平台。”该人士表示。
一套人才建设新模式出炉
实施好这样的大项目,需要具有一支既具有项目管理能力、又有广博的综合业务知识的人才队伍。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项目实施之初,就明确了人才培养和优秀团队建设目标,给项目组成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压担子、给位置、搭台子”,培养人才团队全面掌握水工环地质调查“海陆空立体式”综合调查技术方法,以及主持综合调查项目的能力。
经过4年多野外实际工作的锻炼,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环院已有10位年青同志走上了项目正、副负责人、重大专题负责人的岗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已担当起工作项目、重大专题负责人的职责,成为本单位的中坚力量。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批同志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即可具备担任水工环地质综合性调查项目负责人的能力。
“压担子、给位置,依托大项目培养人才团队综合业务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着力提升团队的学习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扶优扶强、专兼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梯形人才团队结构;以人为本、凝练精神,打造‘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人才团队文化。”该中心人士说,“这便形成了一套人才建设的新模式。”
服务对象的确立,关系到项目立项的目的和意义,直接影响项目的工作部署与最终成果。而实施大项目是培养优秀人才团队的重要平台,团队文化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团队的重要手段。
从曹妃甸项目目前的成效来看,天津地调中心已是深谙人才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