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地调中心承担的“湖北1:5万汪家营、利川市、忠路、黄泥塘幅区调”项目,于2011年11月27-30日在湖北省恩施州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组织的野外验收,其中汪家营幅、黄泥塘幅获得优秀级,利川市幅、忠路幅获得良好级。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地层剖面测制和野外路线调查,重新厘定了测区地层序列,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测区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
2.对二叠纪吴家坪组进行了岩石学、地层学、地球化学研究,在吴家坪组下部硅质岩、硅质泥岩段粘土岩中获得了锆石U-Pb年龄(257.0±2.8Ma~257.8±2.7Ma)。对二叠纪长兴组、P/T界线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研究,共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P/T年代地层标准化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于微生物岩中,获得了P/T界线之上粘土岩的锆石U-Pb年龄(251.6±2.7Ma~251.6±3.1Ma)。
3.对测区内重要的沉积界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基本查明了晚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在区内的沉积响应,新发现了晚白垩世正阳组。
4.查明了测区的构造格局,对齐岳山高陡背斜带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通过断面擦痕的古应力反演,获得了四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一期引张构造应力场,结合叠加褶皱分析、区域构造分析,对该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获得了红椿沟断裂方解石脉角砾岩的ESR年龄1478±147ka。
5.获得了清江、郁江、长江分水岭齐岳山熊家老房子、长五间、椿木弯及冯家山庙子坪等地残留高海拔砾石层的ESR年龄274±27ka~551±55ka。在黄泥塘以南瓦厂一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第四纪湖相-河流相沉积组合。
6.根据测区地形地貌差异,利用不同精度的遥感数据,制作了全区ETM影象图和1:2.5万分幅IKONOS遥感影像图,进行遥感解译,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质量。
7.以区域地质调查为依托,进行了环境地质调查,探讨了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生机制。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汇报,全面认真的检查了项目的野外地质路线记录、质量运行记录、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等原始资料,审阅了野外验收工作总结、地质草图、实际材料图等阶段性成果资料,实地考察了P/T界线剖面和龙潭组与吴家坪组地层剖面,对该项目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