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至珍服务至上—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发展纪实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发展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田洪强
发布时间:2011-10-20
实物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机构,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区域地质调查和实验测试为主的业务格局逐步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化,科研项目经费5年间增长近7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初成
为了丰富馆藏内容,提升藏品品位,从成立之初,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就将实施精品战略放在重要位置。
2004年,位于河北省燕郊的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成了“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岩心库一期工程,2座岩心库内的储存架位可保管大约60万米岩心,并实现了实物地质资料立体存储和自动化管理。
通过积极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接收实物资料189 份,包括岩心300孔、150745米,岩屑 9005 袋,手标本10992块,室外大型标本157件,薄片近5万件,还采集接收了“金钉子”剖面标本、重要古生物化石等,汇集了来自全国范围内不同成矿区(带)、不同成矿类型、不同构造区划、不同变质区(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岩心与标本,以及青藏高原(热门地区)的区调标本薄片和大陆深钻(科钻一井)的岩心,初步形成了以青藏高原1:25万区调标本薄片和全国典型矿山为主体,以“科钻一井”和“金钉子”剖面标本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
2011年1月,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研人员顶着风雪,首次对浙江长兴涵盖两枚“金钉子”(二叠系—三叠系、吴家坪阶—长兴阶)的115层的分层标本进行了系统采集。如今采集的岩石、岩相手标本354份,牙形石样品、有孔虫样品、薄片样品、同位素样品各354份,以及两枚“金钉子”点位对应界线层的柱状样等,已全部入库。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10枚“金钉子”。资料馆的目标是将中国所有“金钉子”剖面标本和样品采集入库。
服务政府与社会的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十一五”期间紧抓机遇,顺势加快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改革步伐,为部、局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决策与技术支撑的作用日益凸显。
5年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担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研究项目,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研究,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推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0年,国土资源部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随即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以及实物地质资料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实物地质资料著录技术规定》等标准。与此同时开展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及实物标本互动演示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初步实现地质实物标本的数字化采集、三维交互演示及网络服务。通过对入库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扫描及成果集成和产品开发,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还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成果。
此外,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还协助国土资源部开发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摸底调查和清理研究试点工作;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地质大调查实物地质资料催交工作以及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
大标本园见证危机矿山找矿成果
“十一五”期间,投资近500万元、占地近30亩的大型地质标本园落成,为传播地质文化、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窗口。园内首次陈列了全国66个著名矿山的140余块大型矿石标本,同时期建成的地球资源展厅已存放标本5万余件,营造了浓厚的地质文化氛围,构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景和科普基地。
大标本园里还陈列了丰富而又特别珍贵的危机矿山实物地质资料。据了解,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中46%的矿山采集了实物地质资料。每个矿山选取1~3个代表性钻孔,采集全孔或者重要孔段岩心,同时采集一套反映矿山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的系列标本,另外再采集1~3块大标本。截至2011年6月,全国危矿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采集了106个矿山的236个代表性钻孔岩心116552米、系列标本3286块、大标本122块、副样103袋。
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危矿专项成果的实物见证,还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为此,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危矿办专项办公室领导下,系统收集了全国主要固体矿山大中型矿山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数字化及实物展示和信息集成,建立危矿专项实物成果档案,利用室内展厅和室外大标本园充分展示危矿专项取得的显著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完善全国典型矿山实物资料体系,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陆上地调海洋监测双丰收
成立以来,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还承担了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实验测试和海平面检测研究等工作。
“十一五”期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内蒙古地区承担了2个1:5万区调项目和《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角力格太—哈台山铁矿评价》、《内蒙古东乌旗锡盟食品公司哈拉盖图牧场等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新发现铁矿点20余处、辉锑矿和多金属矿1处、非金属矿化点2处;晶质石墨矿点20余处,储量达大型规模以上。
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已积累了29年的海平面连续数据,连同收集的其他单位资料,已形成了连续60年海平面时间序列数据,提供给城市规划建设、海上运输、港口建设、海图测绘、地震预测、风暴潮预期、环境地质调查等多家单位利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2010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验室经国土资源部审查认定,批准挂牌“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及煤炭监督检测中心”,成为部级质检中心。这是国土资源部系统唯一一家煤炭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服务理念不断创新
2010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成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开始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检索、观察、取样、测试以及教学实习、科普宣传工作。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和开展科普教育的展览展示框架;与华北科技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开展辅助教学服务,建立基础地质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性地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十一五”期间,中心共接待包括国外研究人员在内的专业人员来访、考察及教学实习6000余人次。
随着科普基地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及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实物中心业已成为京郊重要的科普活动场所。
“十二五”打造“一个体系、五个中心”
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建成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中心、技术方法研究中心、数据信息服务中心、交流合作中心、科普教育中心——“一个体系、五个中心”的设想勾勒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十二五”争创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美好蓝图。九大目标是蓝图上的浓墨重彩: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级馆藏实物体系。2011年至2015年,紧跟国家地质工作部署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采集约100个矿床的岩心10余万米,力争2015年末库藏实物能涵盖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覆盖重要成矿区带;实现10枚“金钉子”剖面系列标本采集入库;启动境外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力争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各省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落实馆藏机构。
——基本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基本完善;全面启动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
——关注行业诉求,积极开发专业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地质工作提供专业服务,为大专院校提供教学服务,为社会承担科普教育,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实验室建设,能够提供岩心钻切磨、岩矿鉴定以及岩矿测试服务,实验测试能力达到甲级资质的要求,为实物地质资料研究做好技术支撑。
——到2015年,具备承担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矿区潜力评价的能力,能够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整装勘查。扩大海平面监测范围,建成以地下水和海平面监测为中心,融海洋水文、气象、地下水和GPS为一体的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站。
——到2015年,完成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配套设施建设,使国家实物馆具备保存特殊实物的条件,具有进行实物分类保管的场所,如标本库、薄片库、文本资料库、电子文件库等,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实验室和展览展示厅。
——探索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新路径,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加强与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馆藏设施、保管条件、研究程度、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