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岩溶地区蒸散作用及水文过程的影响》项目研究起止时间为2012年1月—2015年12月。2010 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凸显出岩溶水资源的脆弱性,该项目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研究不均匀性强的岩溶水文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以我国西南地区气象观测为基础,由IPCC AR4 模式分析本地区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针对峰丛洼地特殊的包气带对降雨补给的影响,开展水文观测和降雨补给机制研究,建立岩溶表层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根据土壤水分、洞穴滴水以及表层岩溶泉的水文动态观测,通过均衡分析建立岩溶地区蒸散作用的计算模型,分析表层岩溶带的静态存储能力,结合原有丫吉模型构建一个能够反映蒸散作用、降雨补给机制以及岩溶水文系统不均匀性的水文模型,利用丫吉试验场长期的历史水文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校正和参数估计,然后使用改进的丫吉模型预测将来近 100年内全球变暖导致的岩溶水文系统补给量、径流量、特别是枯季水资源的变化。该研究有助于认识西南地区岩溶水资源的脆弱性,为更好的开展水利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岩溶所其余2项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郭芳副研究员的《西南岩溶水系统的氮流失特征及模拟》和覃军干博士的《全新世最适宜期环境变化对桂林地区穴居人类活动的影响》。
岩溶所历来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从项目源头抓起,积极引导,全程跟踪,采取多级项目审查和专家预评审的办法,着力提高项目申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