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河南地调院获“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

来源:河南地调院 作者:张毅 发布时间:2011-08-29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获悉,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和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荣获“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称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燕长海荣获“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称号,院长助理、水环中心主任闫震鹏,副总工程师、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吕文德荣获“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称号。

   据了解,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为提高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单位和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发起了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和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评选活动。从2011年5月份开始进行全国公众网络投票评选,8月份结合网络投票情况进行专家评选,共评选出“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10个,“河南省十佳科技创新型单位”10个,“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41个,“河南省十大科技管理领军人物”10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10人,“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10人,“河南省十大优秀青年科技领军人物”10人,“河南省十大科技医疗学科领军人物”10人,“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67人,“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47人。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经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正式成立于2000年8月。主要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业务基础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是河南省唯一一支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该院事业编制500人,实有职工487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地矿局拔尖人才1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39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7人。拥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甲级地质勘查资质10个(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拥有地质勘查所需专业设备1538台(套),人均装备水平达11万元。是一支人才密集、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方法技术手段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实力雄厚的全国省级骨干地质调查院之一。

   建院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实施了“以硕博计划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2000年以来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办了3届在职地质工程硕士班,为国土资源系统培养工程硕士104人;送培在职博士8人;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42名;支持127名职工采用多种教育获得本、专科学历,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2010年11月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定为地方公益性队伍能力建设A级单位。

   该院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活动。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建立了地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总工程师燕长海、副总工程师吕文德等4名地质专家被地大聘请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为地大培养几十名研究生;与栾川县人民政府联合建立了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聘请一大批地质专家到基地开展科技攻关。经河南省批准,在该院成立了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态地球化学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首批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院士工作站等机构,每年申请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等工作。其中,2010年10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参与共同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河南省栾川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项目经费达700万元。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持续推进与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建院十多年来,承担了几百项各类地质矿产项目,其中有6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余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专业领域涵盖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信息技术、岩矿测试与方法技术研究等。工作区域分布在河南、西藏、新疆、内蒙等省区,以及非洲津巴布韦、塞拉里昂、刚果(金)和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累计向国家提交大中型矿产地40处,提交矿产资源量:煤10亿吨、铝土矿1.6亿吨、铁矿石4.4亿吨、铅锌1800万吨、银2.5万吨、铜100万吨、钴1.4万吨,金红石1285万吨、金26 吨,为保障国家和河南省矿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提交一大批基础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等研究成果,其中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找矿成果被列为2001年度“国家地质工作十大重要进展之一”;河南新安郁山铝土矿勘查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河南中东部煤铝铁等矿产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青藏铁路沿线及西昆仑地区铁铅锌多金属找矿成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调查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填补了一系列国家地质工作空白;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及郑州黄河、大连滨海、西藏羊八井等一批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与建设,为地方旅游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实施的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和洁净水勘查工程以及西南和河南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为农业大省的发展与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几十万受旱地区农民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国土资源部、河南省政府高度评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为“全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之一”、“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获得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

   正是由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拼搏,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基础地质一枝独秀,地质找矿成果突出,服务地方为民造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次被评选为“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实为实至名归。该院院长张良表示,一定要以这次获得河南省科技领域最高称号为动力,一如继往地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未来。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发展地质事业服务”的“三个服务”基本定位,充分发挥“在拓展服务领域方面的开路先锋作用、在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方面的先导示范作用、在衔接各类地质工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扩大地质工作社会影响方面的宣传带动作用”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五种作用”,紧紧围绕全面增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 积极实施“立足中原、开拓西部、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战略,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