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探秘海洋六号船“心脏”

来源:广州海洋局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1-08-15

    从8月9日离开夏威夷火奴鲁鲁港出发,目前,“海洋六号”船正在太平洋上向西高速航行。
    深蓝色的海水、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间或泛起白浪花,船身仅有轻微的摇晃,船长孙雁鸣介绍说,这样的海况为轻浪,浪高约1-1.5米,是6月28日出发以来所遇到的难得的好海况了,因此,决定3台发电机同时启动,加速航行,最高航速达到15.5节,约相当于陆地时速28km/小时,希望能尽早赶赴工区,开展调查。
    据介绍,“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调查船。2009年正式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近2年的运行和前一航段恶劣海况的考验,“海洋六号”船现状如何?达到设计的要求了吗?
    轮机部是船舶的“心脏”,船舶运行是否正常、高效,就看轮机这颗“心脏”的跳动是否有力。因此,起航后,探秘“海洋六号”的第一站选择在轮机部。
    本航次轮机部人员共12人,除轮机长、指导轮机长外,有4位管轮,电机员、电工各1位,还有4位机工。人员结构年轻,绝大部分为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年纪最小的仅20岁,是一支年轻、有思想、有活力的队伍。
    在电机员余天明的陪同下,记者从4层甲板出发,下两层阶梯,步入机舱,设备运转发出的巨大轰鸣声震耳欲聋,穿过几米长机舱通道后,进入集控室,这才安静下来。
    正巧的是,集控室里两位“老轨”正在检查工作,“老轨”是船上对轮机长的习惯称呼,一说是以前的船舶动力是靠煤烧锅炉,运煤的车有一条轨道,故称“老轨”;一说是烧锅炉时,他们常常是满面煤灰被汗水一抹像个鬼脸,又称“老鬼”。
    据余明刚“老轨”介绍,“海洋六号”船与传统船舶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部分,传统船舶的动力是柴油机通过轴系直接带动螺旋桨,大轴是传统船舶推进系统的关键所在。据说“文革”期间,我国自主生产了第一条万吨级轮船的大轴是上海十几位八级钳工完全靠车床手工“车”出来的。
    而“海洋六号”船压根没有大轴,它使用的是电力推进系统,配备有三大一小(1900KW×3+760KW)共4台发电机,就是通过柴油机发电,电力提供给电动机,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螺旋桨,四个转舵马达带动螺旋桨360°回转,从而实现舵桨合一,可以无级变频变速,非常灵活。此外,船舶采用动力定位、艏侧推、自动舵等先进助航设备,便于操纵,不仅有利于靠泊港口,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记者看到,集控室位于船的中部,为一狭长房间,值班人员可透过巨大的窗户观察机舱的情况,集控室的一面为大型的电脑监测系统,背面为配电板。其设计级别为无人机舱,也就是说,在集控室便可通过电脑监测到船上大部分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可以实现对发电机的启动、停止、合分闸,以及其它设备的操纵,值班人员仅需定时巡查即可。更为便利的是,在轮机长的住舱,也有一套系统与集控室相连,可监控本船机械设备的工作状况。同时,在驾驶台还有1套显示单元,驾驶员在驾驶台可以直接读出机舱各种设备的相关信息,例如:发电机、推进器、燃油舱、压载舱、淡水舱等信息,非常直观、方便。与轰鸣的机舱比较,集控室很安静。看来,现代化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轮机人员的工作环境。
    据悉,因本航次为“海洋六号”首次远航,广海局特意增设了指导船长和指导轮机长这两个特别的岗位。其中,指导轮机长冼伟伦和电机员余天明都参与了“海洋六号”建造全过程,对船舶轮机、电气部分极为熟悉。
    据指导轮机长冼伟伦提供的一份总结数据表明,海洋六号船自出厂以来,航程已近32000海里,设备状况良好。其中柴油发电机运转将近3000小时,船艏侧推、电力推进、主功率分配系统等一系列设备都运转正常,达到了最初设计的要求和目标。这一点,得到了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的高度评价,他在一个汇报中特别指出,通过长时间的海上高速航行,“海洋六号”船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考验,基本正常,为调查工作提供了最有效的动力保障。
    在安全性方面,海洋六号船稳定性好,安全性较高,配备自动火警报警系统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具备抗击12级台风,相邻两舱破舱不沉的优势。“不过,正因为船舶稳定性好,”冼伟伦坦率地说,“海洋六号船的摇摆周期较短,也就是说,在遭遇较大风浪时,会感觉晃得比较快,这样舒适度有些下降,这是让大家感到有些遗憾的。”

在集控室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