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还太湖碧水青山

——苏州太湖建材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启动

来源:江苏地调院 作者:陈娟 发布时间:2011-08-05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坚持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方面,采石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开山采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矿区已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苏州太湖矿山之痛

   苏州市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接壤,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吴中区建材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进行开山采石活动,鼎盛时期采石场多达59家,光宕口就有122个。如今在西山国家地质公园东北角,遗留有两个矿区——太湖建材(金龙矿东、南矿区)关闭矿山,正对烟波浩渺的太湖。矿区占地面积132.7公顷。

   2004年在矿区西侧曾发生过严重的地面塌陷灾害,两户居民房被拆除,周围约八户居民住宅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现象。纠其原因,是矿区凹陷式开采导致地下水径流活动加剧,而矿区处于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因此引发了悲剧。

   如今矿区虽早已停产废弃,但长期大规模不规则的开山采石活动,山体已被挖得四分五裂,地面支离破碎,形成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矿坑和残弃的小山包。秀美的青山已是断岩残坡,百孔千疮,一片狼藉,山上原有植被毁之殆尽,到处岩石裸露,危岩四伏。大部分被开采山坡坡角接近垂直,甚至倒悬,表土剥离、植被毁坏,引发了区域性森林退化、水土流失,在汛期暴雨季节,诱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堆放了大量尾矿和剥离土层,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溢,污水流向太湖,直接造成了对太湖水质的污染。同时给苏州旅游环境、投资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生态苏州”、“绿色苏州”的建设步伐。因此,对太湖建材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江南明珠”重现青山碧波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湖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环太湖周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是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巩固关闭成果、加快整治步伐、发挥整治效益。

   苏州市历来高度重视环太湖矿山整治工作,自2002年以来积极开展环太湖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为使矿山得到有效的整治,吴中区人民政府抓住太湖流域环境整治契机,对太湖建材关闭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勘查、可行性研究及治理方案设计工作,并成功申请为中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经过实地调查,太湖两个矿山的灾害点共有22处,其中6处为滑坡灾害点,5处滑坡灾害隐患点,4处崩塌灾害点,7处崩塌灾害隐患点。矿山的治理首先要考虑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治理主要采取坡率法、回填压脚、挡墙防护、截排水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其次对凹陷式开采采场进行整治。矿区主要采用凹陷式开采,采场的地势低洼,部分已经蓄水。采场标高虽然在太湖水位线以下,但是由于没有大的地下水渗流通道,渗流活动不是很强烈,根据采场具体情况,结合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太湖旅游风景区开发总体规划,采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场大部分废弃地可通过回填整平的方式作为太湖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而已有的水塘则保留,作为后期绿化养护灌溉用水源,并在水塘四周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经过矿区废弃地的整治,整个矿区可新增耕地面积80余公顷,新增林地面积45公顷,新增可利用水塘面积4公顷。

   太湖山水犹如江南女子般温婉秀美,又不失历史文化内涵。治理后的太湖将重现“江南明珠”青山碧波之美景。环太湖生态休闲走廊的精心打造,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吴地文化为灵魂的太湖山水名胜、古镇古村古迹、吴地民俗风情等特色板块,长三角“中心花园”呼之欲出,“山水苏州·人文吴中”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