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常印佛出生于江苏泰兴。1952年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质部直属的321地质队,在安徽铜官山从事矿产地质勘查;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3年,常印佛参与了铜官山“中间”地质报告的编制工作,之后又负责编制1955年的“最终”地质报告,这两份报告为当时矿山和冶炼企业首期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在近20年野外工作期间,以常印佛为首的团队先后发现和探明了一批矿产地,详细勘探了狮子山和凤凰山等大中型矿区,为铜陵有色金属熔炼基地的扩建提供了资源保证。他还组织测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幅(铜陵幅)1:5万地质图,大大提升了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研究程度。
常印佛在对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矿床的研究中,率先在我国引入了“层控成矿”概念。地质学家们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有特色的矿床,它既具火成性质,有时又具水成特征,它的成因引起了争议。常印佛在吸收国外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这是一种复合成因矿床,于是提议建立一个新的矿床类型或亚型——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这个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引起业界的重视,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同时对矿产勘查也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常印佛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解剖,提出了陆内成矿带的形成、发展,到最后定格的一套成矿模式,不仅有效指导找矿实践,还丰富和完善了陆内成矿理论。
常印佛在区域成矿分析和成矿理论研究与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援外技术工作中,他被所在国分别授予二等和一等劳动勋章;同时他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有关人士介绍说,作为开放式科研组织,安徽省大陆成矿作用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安徽省大陆成矿作用理论研究水平,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找矿思路的深化和发展。目前,该中心已落户安徽省地质调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