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解放拉开
西藏地质工作序幕
是和平解放,拉开了西藏地质工作的序幕。
1951年夏日,即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后不久,一队手握罗盘的地质人艰难行走在石子铺成的简易翻山公路上,背后是山高谷深、断层成束的横断山脉,遥远的前方,是那神秘高远、雪峰连绵的西藏。
这支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璞领衔的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是新中国第一批进藏地质工作队伍。至今,人们还能看到他们18个月风餐露宿、艰苦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伟大成果:编著了《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这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论述西藏地质矿产的第一部著作;在藏东、藏中和藏南正式开展了地质路线调查工作,发现和检查了一批煤、油页岩、沥青(油苗)、铁、铜、铅锌、钼、锑、石盐、硼、硫、砷等矿点,为之后西藏地质科研及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前,西藏的地质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前,西藏仅有少数国内外旅行家、探险家和地质学家作过少量路线地质调查。据查证,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几乎没有一份比较完整的矿产地的地质资料和图件。
当时的西藏,刚刚和平解放,百废待兴,而对于整个新中国而言,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遭遇的矿产资源瓶颈问题更是撞击着国家领导人的心:“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于是,西藏,这片地质条件独特的“处女地”,迅速纳入新中国地质工作的版图。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西藏地质局在拉萨、日喀则、那曲和昌都地区开展了以找煤为主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矿产地,并重点对甲玛赤康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检查,对土门煤矿进行了普查,对班戈错硼矿、杜加里硼矿进行了勘探工作。此间,地质部石油局青海普查大队在藏北进行了寻找石油为主的1:100万石油地质调查;西南地质局在丁青开展了寻找铬铁矿工作;地科院、中科院等单位开展了藏北地区的盐湖调查工作。
1966年和1967年,地质部从内地抽调了铬铁矿、煤炭和石油三支专业队伍进藏,分别组成西藏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地质三队、西藏地质四队,加上原西藏地质一队共4个地勘队伍。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开展了伦坡拉盆地的石油普查,发现油气显示43处,肯定了伦坡拉盆地具中、小型油气地质构造;评价了马查拉、夺盖拉和秋乌、芒乡、门土等一批煤矿;对安多县东巧铬铁矿、依拉山铬铁矿、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以及甲玛铜多金属矿和当曲大型菱铁矿、卡贡中型变质铁矿、加多岑中型玢岩型铁矿进行了检查和评价;完成了江达县玉龙铜矿床的详细普查。
通过十几年艰苦努力,于1986年完成的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收集和发现矿产地1000余处,为深入研究西藏高原地质构造、成矿规律和地质发展历史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完成了玉龙铜(钼)矿床、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安多县美多锑矿,并对藏北地区盐湖资源进行了勘查,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对西藏的铬铁矿、斑岩型铜矿、现代盐湖矿产、地热资源等优势矿产的分布规律、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系统总结了西藏区域成矿背景,划分了成矿区(带),进行了成矿预测。
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一个同样的结论:西藏,这片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圣地高原,是中国极为富饶的矿产资源宝库。
2、新世纪国家地质工作的重要目标
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在横亘着无数白雪皑皑山脉的青藏高原深处,究竟蕴藏着哪些宝藏?我们又将如何开发和应用?
地质工作者继续寻找着答案。
1999年,国家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将西藏自治区作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地区精心部署和组织实施。12年来,西藏共安排地质调查项目总经费近15亿元,基本摸清西藏资源家底,发现一批具有一定潜力的矿床,确定了三江、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等三条成矿带为重要找矿靶区。
就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尚未收官之时,另一项旨在提升青藏高原地质工作程度的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进入了历史的视野。
从2008至2010年,青藏专项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年度项目计划进行部署。其中,2008年共安排项目75项,经费2.4亿多元;2009年共安排项目68项,经费1.9亿多元;2010年更是大幅度提高到4.7亿多元,三年累计投入9亿多元。
西藏地质工作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强力支持下,开足马力,全力向前。
专项实施结合西藏地区地质工作的特点和成矿条件,重点在雅鲁藏布江、班公湖—怒江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中大比例尺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调查以及地质找矿评价,全面开展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围绕资源开发的环境承载力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成果是阶段性的,但足以令人惊喜: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全面完成西藏地区1:25万区调工作,调查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填补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空白。全面完成青藏高原1:100万航磁调查和区域重力调查,取得了青藏高原迄今最完整的一套基础地球物理资料。在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开展了1:50万、1:20万区域化探,调查面积达32.9万平方公里。开展了青藏高原1∶25万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地质调查,获得了一系列多期、动态遥感定量监测数据和系列成果图件。通过对青藏高原基础地质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形成了反映青藏高原基本地质特征的地、物、化、遥系列图件和表征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系列图件,提出了中国自主的地质构造理论。
发现一批具有大型或超大型规模潜力的矿床。在冈底斯成矿带,目前已控制资源量铜1600多万吨、铅锌900多万吨、钼50万吨、富铁2亿吨、银1万多吨,预测区域远景资源量铜2000万吨、铅锌3000万吨,富铁10亿吨,银1.5万吨。发现驱龙铜矿、朱诺铜矿、山南地区铜矿、亚贵拉铅锌银矿等16处具有大型或超大型规模潜力的矿床,具有中型以上规模潜力的矿床38处。其中,驱龙铜矿累计探获铜资源量1036万吨,达超大型规模,伴生钼50万吨。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并初步评价了多不杂铜矿、波龙铜矿等一批具有大型以上资源潜力的矿床,初步控制铜资源量700多万吨,远景1000万吨。在青藏铁路沿线勘查评价的驱龙铜矿、亚贵拉铅锌矿、冲江铜矿、厅宫铜矿等矿床,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证实羌塘盆地存在古老变质基底,识别出4个重要的沉积—构造界面,提出上三叠统肖茶卡组和中侏罗统布曲组是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北羌塘中西部为油气勘探有利地区,半岛湖等7个区块为有利区块,初步证实伦坡拉含油气盆地群和可可西里含油气盆地群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此外,通过西藏高原盐湖资源调查评价,新查明盐类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1566万亿元,按1/3可采达3945万亿元,将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我国农业(钾)发展及能源(锂)安全发挥巨大作用。
3、未来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今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这样的目标,并不遥远。
截至目前,西藏已发现矿种102种,矿床(点)、矿化点3000余处,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41种。铬、铜的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分列全国第一位,铬铁矿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80%,铜的资源潜力达3000万吨以上。金、铅、锌、铁、锂等有良好找矿前景,均有大、中型前景的矿床被发现,铅、锌资源潜力超过1000万吨,查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在万亿元以上。
2009年,自治区还在财政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启动了省级地勘基金,投入到有良好找矿远景、可望达中型及以上矿床规模的矿区普查及详查工作。2010年,尼雄铁矿整装勘查区引进中央地勘基金。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中央基金投资,有效带动了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投入。据统计,2006~2010年,全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累计投入经费12.54亿元,大大超出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
通过国土资源大调查和青藏专项的实施,不仅为摸清西藏资源家底、建立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西藏探索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创造了条件。
如今,西藏正按照“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要求,按照“点上重点突破,面上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和青藏专项前期成果,在重点成矿区(带)上,按照整装勘查的工作思路,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加大重点勘查区内财政资金的投入,使重点矿区达到矿产普查工作程度。依照探矿权设置方案,有序出让矿业权,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完成矿产详查和勘探,协调推进重点勘查区的勘查工作,带动其他地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全区地质工作程度。
这些,都让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蓝图愈发清晰。
然而,实现这样的目标,脚下的道路并不平坦。
曾经出席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时任西藏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地勘局局长,现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多吉院士表示,虽然这些年西藏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西藏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与中东部相比,地质工作程度还很低,目前仍落后内地15~20年。“面对这样的历史使命,西藏地质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多吉如是说。
据多吉介绍,今后西藏地质工作将按照“拓展班怒成矿带段、加强冈底斯成矿带、深化藏东三江及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找矿工作,努力形成具有宏观影响的重大地质成果”的项目部署原则,重点地区整装勘查,主攻铜铅锌多金属矿、铬铁矿,兼顾锑、钼、金、银、富铁矿、盐湖矿产、优质矿泉水等;以找大矿、找富矿、找优势矿种为原则,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4、攀登地质科研的“世界屋脊”
60年前,西藏工作队地质组入藏前夕,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深情地嘱托,要揭开地球上生出青藏高原这么一个大“瘤子”之谜。
其实,青藏高原的地质之谜数不胜数。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地构造,蕴含着复杂的地质信息及其悠久的地质发展历史,被认为是打开大陆造山带形成机制和全球构造动力学的钥匙和窗口,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瞩目。
以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工作队地质组入藏为起点,西藏的地质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入到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国内外专家对藏北局部地区的硼矿资源、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地质、拉萨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藏北湖区的地质、地理及矿产资源等进行考察调研。
1972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组成专门班子制定了更为宏伟的《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通过数年的地质科学考察,相继出版了《西藏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西藏地层》、《西藏古生物》、《西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西藏地热》、《西藏地质构造》、《西藏地貌》、《西藏冰川》、《西藏泥石流》、《西藏盐湖》等地质科学专著,为后期地质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一批西藏本地地质工作者不断成长,运用现代地质成矿理论对西藏铬、班岩型铜矿,现代盐湖矿产、地热资源等的分布规律、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系统总结了西藏区域成矿背景,划分了成矿区(带),并进行了成矿预测,标志着世界屋脊地学理论体系不断形成。
近年来,国家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青藏专项工作,使西藏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青藏地区雅鲁藏布江带、怒江带多次发现榴辉岩、柯石英、金刚石等岩石、矿物,发现存在羌中等多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对探讨青藏高原地壳结构、高原隆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西藏浪卡子、江孜地区,依据生物群组合特征、岩石地层特点等确定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肯定了国际上以1.45亿年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想法,这一成果将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国家“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研究,再塑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创新性提出了碰撞造山三阶段演化模式、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地球动力学模式和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初步提出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类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带金属成矿机制。在西藏扎布耶盐湖首创了适合当地的梯度太阳池低成本提锂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部一等奖。
5、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近日,国务院《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禁担忧:矿业开发是否会对西藏纯美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我是一个找矿的人,当然希望矿产业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在环境保护面前,经济利益必须作出让步。”对此,多吉院士表示,“发展矿业可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西藏矿业必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
多吉士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
2009年,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青藏专项(西藏片会)上指出,西藏和青海都是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又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好环境非常重要。因此,不管是资源勘查还是是开发,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管理、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装备,实现科学开发、绿色开发。
的确,从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合理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将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目前,西藏已初步划分出9个重点矿业经济发展区,包括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藏东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区;藏中地区以甲玛、驱龙为主的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业经济发展区;藏西北地区的盐湖矿产矿业经济发展区等。预计到2020年,矿产业对西藏GDP的贡献率将达到30%~50%。
其实,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地质工作所做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又何止于此。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带着大量的种子、农具、织物等,从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内地用驼队向西藏运输物资,平均每前进1公里,就有12峰骆驼死亡。而今天,内地与西藏早已被一条条翻山越岭的“巨龙”紧紧相连。
这“钢铁巨龙”便是青藏铁路。
就在十余天前,青藏铁路迎来了5岁的生日。这条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现已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410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1.8亿吨,成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许多人并不知道,青藏铁路这项人间奇迹中,也蕴含了地质工作者大量的智慧和汗水。
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最为剧烈的地区,青藏铁路沿线有100多条地震断裂带,其中23条为深大活动断裂带。为了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勘测与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应用”项目,采用精度较高的压磁应力解除法完成了昆仑山和羊八井隧道地应力现场测量工作,应用力学所自主研制的压磁应力元件、围压率定仪、地壳岩土应力仪、定向装置开展了地壳稳定性和铁路两侧活动断层调查,查明传切铁路活动断层117条,构造断裂带24条,测定活动时代和运动速率,分析活动断层灾害效应,为青藏铁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贵的科学依据。
如今,西藏已被国家定位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显然,服务范围广阔的地质工作将在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旅游地质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功用,成为推动西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悠远的歌声中,我们的地质工作将继续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留下充满执著和信念的铿锵步伐。